清心直道,風范長存——觀《千年包公》第一集有感
作者:
柴大官人 更新:2016-06-07 16:21 字數(shù):838
清心直道,風范長存
——觀《千年包公》第一集有感
作為安徽人,對于包公可謂是耳熟能詳。小時候跟隨父母看的戲曲,上學期間讀到的圖書,以及后來看到的電影、電視劇,在我的心中塑造了一個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
現(xiàn)在,新制作的紀錄片《千年包公》又以詳實的史料,加上“實景還原”的現(xiàn)代化拍攝手法,通過包公的后人及專家學者們站在不同角度的表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包拯之所以成為包公,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有著不可離分的關(guān)系。
正直為官的父親包令儀對包拯愛護有加,優(yōu)異的學習環(huán)境和良好的家風,對包拯以后為人為官,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少年時又遇到恩師廬州知州劉筠,劉筠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為官之道,深深影響了包拯,為包拯成為世人稱頌的包公,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包拯嚴守父親包令儀“忠、孝、廉”的家訓,立志為國盡力,于29歲中進士。由于朝廷委任他認知的地方較偏遠,年邁的父母不愿意隨他上任,包拯便辭官回家侍奉雙親,父母去世之后,他這才重新入朝為官。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寧以白衣奉至親的理念或許太過“愚孝”,但是,若是一個人連自己的雙親都不愿意孝敬,他怎會上忠朝廷、下安黎庶呢?孝道是道德之本,一個孝順的人,其家風必定是良好的,他所受到的教育,培育決定了他做人的品質(zhì)。
包拯所處的宋仁宗年間,也正是政清民和、人才輩出的年代。包拯從政之初,寫下了自己的明志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這首詩是包拯所存世的唯一一首詩,1986年河南電視臺拍攝的18集連續(xù)劇《包公》以此詩為主題歌,高亢的旋律至今仍縈繞于我的心間。心不清則為官不正,樹不直怎為棟梁?今天的《千年包公》用心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包公,其風范讓我們感動之余,又深深震撼。
包公有家訓:“后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層東壁,以詔后世!
文雖簡樸,后人皆凜遵。包家后人從官無貪腐者,世人傳頌至今。
作者:柴進
通聯(lián):皖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郵編:2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