蜆 子
作者:
劉仁前 更新:2015-12-15 14:52 字?jǐn)?shù):707
蜆子似扇形,蠶豆般大小,興化水鄉(xiāng)地帶亦易見。農(nóng)家孩子放了學(xué),在泥渣塘拾螺螺時,一樣能到蜆子。平日里,孩子們叫“拾螺螺”,而不叫“拾蜆子”,至于蜆子,則叫“趟”。聽完先生所講的一天課程,之后,扔下書包,三五個小學(xué)生,便提了篾籃子,扛了“趟網(wǎng)子”(鄉(xiāng)間的一種漁具),鉆蘆蕩,轉(zhuǎn)潮溝,有路人問起:“細猴子,做什呢?”“趟蜆子去�!鳖^也不回,自管往前走。用不了多會子,便能望到他們拎了滿篾籃蜆子,回頭了。
村人對蜆子似乎不及對螺螺友善。拾來的螺螺養(yǎng)幾日,便愿意一只一只剪去尾部,洗凈做菜,而蜆子多是作了鴨飼料。普通農(nóng)家,多半有三五只蛋鴨。聽大人說,蜆子肉與殼一樣有營養(yǎng),蛋鴨吃了,容易盤蛋殼,不生軟黃蛋,下蛋多,且大。自然,孩子們偶或會在飯桌上見到燉鴨蛋之類的佳肴。于是,鉆蘆蕩,轉(zhuǎn)潮溝,趟蜆子,便更來勁了。
蜆子不及螺螺好養(yǎng)。螺螺拾回來,給它一只小盆之類,能養(yǎng)好幾日,也不礙事的。蜆子則不行,時日一長,便會咂嘴,變質(zhì),有異味,只好倒掉。所以,要吃蜆子的話,趟回后,只需稍養(yǎng)一段時辰,洗凈蜆貝上污物,便可用清水餉,——鄉(xiāng)里人用語,本不甚考究,偶有一兩處,到頗精當(dāng)。此處不用煮,而稱餉,甚妙。餉好的蜆子,貝殼自然開裂,從貝殼中獲得蜆肉,很是容易。鄉(xiāng)里人,用蜆肉,或紅燒,或清煮,或做湯,均是一道家常小菜。最是那燒蜆湯,叫人流涎。餉好的蜆肉與青菜頭爆炒,片刻之后,兌入餉蜆時的蜆湯,湯一滾,即需起鍋,便可享用。這刻兒,蜆肉嫩,蜆湯白,菜頭碧,嘗一口,鮮美誘人。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用的青菜頭兒,需是現(xiàn)時吃現(xiàn)時從地里拔上來的,方才鮮活;蜆湯,用餉蜆時的原汁,淀清后再兌入。這道菜,純粹鄉(xiāng)土。因工作的緣由,居城中時光長了,無這等口福久矣。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