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
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天安門前留個影
作者:劉仁前      更新:2015-12-16 09:48      字?jǐn)?shù):1037
    《大眾攝影》曾搞過一個征集天安門前留影老照片的活動,據(jù)說響應(yīng)者眾多,影響頗大。我倒是也有一張這種類型的照片,是我第一次到首都北京時所拍的,距現(xiàn)在亦有18個年頭了。

    18年前的我,正是一個風(fēng)華正茂的青年,確切地說那年才24歲,是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團(tuán)委副書記。因?yàn)橄矚g寫點(diǎn)東西,在《中國青年》舉辦的小說處女作征文中拿了個二等獎,我到北京是參加《中國青年》雜志社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活動的。

    生平第一次來到被譽(yù)為全國人民心臟的北京,真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感覺。見到了平時只能在歌中唱到的天安門,心中真是有一種莫名的沖動。那黃琉璃瓦頂?shù)奈《氤菢牵皇且环N金碧輝煌的皇家氣派,叫人不可小視。聽雜志社的同志講,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始建于明永樂15年,也就是公元1417年。“承天門”,寓意帝王“承天啟運(yùn),受命于天”。直至清朝順治8年,也就是公元1651年,方改稱“天安門”。

    天安門,主體城樓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凈一色黃琉璃瓦為頂。東西方向闊九楹,南北進(jìn)深五間,取“九五之尊”之意。正面門窗為菱花形圖案,四周漢白玉欄桿和欄板均雕有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前有條外金水河,架有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最寬的一座叫“御路橋”,聽這名兒便知道,是專為皇帝而設(shè)的。既然有為皇帝設(shè)的,自然也會有為王公大臣們設(shè)的,于是“御路橋”兩側(cè)便有了“王公橋”、“品級橋”,而黎民百姓只能走“公生橋”。金水河兩岸,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舉世聞名的兩座華表了。連同須彌座,華表通高近10米,上面刻滿了盤龍與云朵,巨柱頂上置有云板、承露盤和石獸。據(jù)說,這石獸暗含著觀皇帝出入之意。細(xì)心的游人便會發(fā)現(xiàn),前華表上兩只石獸背北面南,故叫“望君歸”,后華表上兩只石獸背南面北,故叫“望君出”。在明、清兩代,天安門是皇帝頒發(fā)詔令的地方。若是遇有新帝登基、大婚之類,都得啟用天安門;若是皇帝御駕親征或大將出征,均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以求出征能捷報頻傳,凱旋而歸。天安門對于古代的讀書人亦是極為重要,若是能被“金殿傳臚”,那將是讀書人一生之榮幸,那考取前三名者還要身披紅綢,騎馬游街,以謝皇恩。天安門,這個原本只有皇帝能夠自由出入的所在,如今亦對游人開放矣。這恐怕是給天安門定下森嚴(yán)等級的帝王們所無法預(yù)料的。

    如今的天安門,已經(jīng)成了我們國家的象征,并且作為國徽圖案的主體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大凡到北京來的人,無一例外都要在天安門前留個影的。我端詳著身著黑色泥大衣,穿咖啡色長褲,戴一副半框架黑色眼鏡,圍一條米黃色圍巾的老照片,仿佛又回到了18年前的北京天安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