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三石
作者:
劉仁前 更新:2015-12-16 09:51 字?jǐn)?shù):1569
游廬山,時令不佳,不僅未能見到她如夢的春色,如滴的夏韻,如醉的秋意,而且處于冬季亦無法領(lǐng)略她銀裝素裹之后如玉的冬景。雖說已是嚴(yán)冬,山風(fēng)如刀,無奈沒有那沸沸揚(yáng)揚(yáng)的大雪,叫人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來。倒是導(dǎo)游小姐帶我們至半山腰的一座飯莊用午餐時,令我有了意外的發(fā)現(xiàn)。但見貼著山腳的一堵矮墻上曬了好幾籮極小極小的魚,這種魚粗一看,極像我們家鄉(xiāng)一帶常見的“亮眼子”(因此魚身體極小,似乎僅有一雙眼睛,且特別亮,故有這等名稱)。難不成遠(yuǎn)隔千山萬水,“亮眼子”有這般能耐,繁衍到廬山來么?導(dǎo)游小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隨手從籮里抓起一把小魚,對我說,這是廬山三石中的一石,叫石魚,做菜用的。見她這么一說,我索性從飯莊里搬了張椅子到門口,坐下來聽她慢慢解說。導(dǎo)游小姐見我認(rèn)起真來了,連忙說,“我知道得也不多,不如請當(dāng)?shù)氐睦蠋煾祦砑?xì)細(xì)地告訴你吧。”于是,在她的薦引下,我和飯莊里的老汪師傅攀談起來。
汪師傅告訴我說,這廬山三石,的確是廬山的寶貝。三石分別是石魚、石耳和石雞。
先說石魚。別看這石魚小得可憐見的,我們家鄉(xiāng)河里的“白米蝦”都要比它大好幾倍。然,它長成現(xiàn)在這模樣已不容易了。汪師傅介紹說,此魚,十年方能長到一寸,要不怎么叫石魚呢。如此說來,到真是名副其實的石魚了。汪師傅說,這石魚只有在春天捕撈為最佳。春潮漲滿了山澗小溪,石魚便產(chǎn)卵了,恰似轉(zhuǎn)眼之間,滿山澗,滿小溪,密密麻麻,擠擠簇簇,一趟又一趟的石魚。此時,當(dāng)?shù)厝耍镁W(wǎng)、用籮潛入溪水,用不了多會兒,提起網(wǎng)(籮),里邊凈是活蹦亂跳的小石魚。新鮮的石魚,不用去鱗,不用破肚,一用去腸,洗凈之后就可做菜了,極方便。當(dāng)?shù)厝耍喟胗悯r石魚燉蛋,那個鮮嫩的味兒真是沒得說的。不過,吃不上新鮮的石魚,也不用著急。廬山人還有一手不用鹽腌就能將石魚儲藏起來的絕活。石魚洗凈曬干之后,放入大蒜,裝袋入壇密封,要做菜時,取出用水泡軟即可。風(fēng)曬干的石魚,可做成石魚湯,亦可剁成“泥”,作餃子餡兒,這樣的餃子一口氣不吞上二三碗才怪呢,其鮮美之味,顯而易見。
再說石耳。石耳長在石縫中,屬肢菌植物,黑色,無根。其外形與常見的黑木耳類似。據(jù)汪師傅介紹,石耳既可食用,又是一種名貴的藥材。李時珍曾三次登廬山采石耳而作藥用。上了一定年歲的高血壓患者,用石耳燉排骨、燉雞湯均能收到上好的降壓療效。
最后說石雞。石雞又叫山蛙,生存在懸崖上的石縫之中,多半為黑色。特別的是,有的石雞因山石的顏色不同,而改變自身的顏色,與山石同化,因而很難被發(fā)覺。令人稱奇的還有一樁,就是石雞亦長胡須。且胡須長的地方非常非常地特別,石雞的胡須長在肚皮上。我追根究底,問汪師傅個中緣由,都沒能有準(zhǔn)確的答案。是不是石雞生存在懸崖上,山石陡峭,肚皮上長有胡須,起一定吸附作用,石雞才得以在崖石上生存呢?
說起逮石雞,汪師傅顯得異常激動。他掏出一根煙,點(diǎn)上深深吸了一口,對我說,逮石雞在春夏兩季,晚上出發(fā),一只手電筒,一只袋子就行了。電筒照在石雞身上,它就一動不動,只管伸手去抓好了。石雞頗見重量的,一只斤把重呢。用它做菜,炒烹皆可,肥美如雞,肉質(zhì)鮮嫩,營養(yǎng)價值頗高。
最讓汪師傅難忘的是1959年7月19日,中央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當(dāng)時在廬山三寶樹林場工作的老汪,被請來專門為毛主席捉石雞。那時候,還沒有用得上電筒,他只好用毛竹,將上面兩節(jié)打通,保留底節(jié),再塞進(jìn)草紙,灌入煤油,點(diǎn)亮之后,舉在手里照,邊照邊捉。晚上十點(diǎn)鐘出去,到十二點(diǎn)多一點(diǎn)結(jié)束,兩個多小時,走七八里山路,他能逮二十多斤石雞呢。我問汪師傅覺不覺得苦?老汪搖搖頭,“不苦,不苦,主席喜歡吃廬山的石雞,我高興還來不及呢�!睍r隔幾十年了,汪師傅說起當(dāng)年的情形,臉上依舊充滿了快慰和自豪。
如今,石雞在廬山已不像早先時候那么多了,其情形與我們這里的田雞差不多,只是眼下田雞雖少價還不算貴,而石雞則金貴了,一斤要上百元呢!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