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娃娃不再叫娃娃
作者:
霆鈞 更新:2017-09-07 08:12 字數(shù):1535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中娃娃就長大了,娃娃的弟弟也出生了。大概是上小學(xué)一二年級的時候吧,娃娃突然覺得娃娃這個小名不再適合娃娃了。誰都知道娃娃就是小小孩的意思,既然娃娃已經(jīng)不再是小小孩了,這娃娃的名字自然也就用不得了,得要改個名字了。
改名可是個大事!要改什麼名字也是傷透腦筋的。記得那時家里為了這個還開了個家庭大會。那時娃娃已經(jīng)不住在外公家了,所以家庭大會其實只有四口人與會。爸爸媽媽和娃娃三人在大會上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至於那個還在襁褓中,只會吃喝拉撒的弟弟,自然是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
爸爸是個老古板,始終秉持儒家思想,永遠相信半部論語治天下,於是便拿出大道理,說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應(yīng)以修身開始,建議取名小修。後來自己覺得修與羞同音,叫小修有點難聽,自動改成小齊。許多年後娃娃才知道,原來老爸書沒讀通,漏掉了前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句。不過這樣也好,要是給取名小格,聽起來就像小個兒一樣,萬一娃娃從此長不高,成了矮冬瓜,那多可怕呀?
媽媽則是浪漫派,她那年代還沒有瓊瑤小說,迷的都是克拉克蓋博,勞勃泰勒等好萊塢的大明星,說取名小博或小泰,標新立異又響叮當。她也喜歡古典音樂,鍾愛蕭邦莫札特,說取名小蕭或小特,也挺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好在她沒提柴可夫斯基,要不然我給取了個小基還了得?
爸爸媽媽各有各的道理,說得口沫橫飛,互不相讓。但最後還是娃娃拍板定案,取名小明。
為什麼叫小明,這可是有大學(xué)問的。當時社會上就流行小明和小華這兩個名字。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從教科書到兒童故事到漫畫書,只要是提到小朋友的,男生都從小明開始,女生都從小美開始。若人數(shù)多了,第二個男生大致都叫小華,女生就叫小英。至於這小明小華小美小英的典故從何而來,已經(jīng)無處可考了。
既然小明這個名字那麼流行,取這個名字不怕撞名嗎?
其實不然。當時的臺灣社會,流行阿字,尤其是本省人家。阿忠阿富阿花阿美滿街跑,通常是你的名字最後一個字是什麼就叫阿什麼。至於像我們這種外省第二代,都是直接叫名字的,既不用阿也不用小。所以盡管教科書漫畫書上小明小美叫翻了天,現(xiàn)實生活中叫小明的少之又少。自從娃娃改名小明後,幾十年來還沒撞見到另一個也叫小明的,而小華則更少了,小美則成了冰淇淋品牌的名字。至於小英嘛,直到後來蔡小姐當了總統(tǒng)後,大家才昵稱她為小英總統(tǒng)。我始終納悶,為啥不叫小文或阿英?
名字既定,接下來就得昭告天下啦!當時沒有依眉兒這玩意,更沒有臉書或LINE。就連電話也不是家家都有,而且當時打市內(nèi)電話都得收錢的,可不像現(xiàn)在什麼國內(nèi)免費無線通話。若是郵寄嘛,那所有親朋好友三姑六婆的,光那郵資,老爸那微薄的薪水就捉襟見肘啦!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爸爸媽媽取名字不在行,省錢則精明得很,立馬提出見面通報這個點子。也就是說,只要咱們?nèi)グ菰L親友,或是親友來拜訪,當面告知改名大事,既經(jīng)濟實惠又禮貌周到,豈不兩全其美?娃娃也想不出更好的點子,只有勉強同意。
於是乎凡是親朋好友見面的場合,娃娃就忙活得不得了了。每次都是娃娃還沒開口,那些叔叔伯伯舅舅阿姨就沖著娃娃猛叫娃娃。這時娃娃總是正經(jīng)八百地立時糾正,不厭其煩地解釋道,娃娃已經(jīng)不叫娃娃了,改為小明。這些大人們總是要無聊地問原因,於是娃娃又得再解釋一番。只是大人們的頭腦都比較遲緩,才叫了幾聲小明的,一不小心又叫娃娃了。於是娃娃又得再耐心地糾正一下。如此周而復(fù)始,也不知前後經(jīng)過多少輪回,總算慢慢地叫娃娃的漸少,叫小明的日多,娃娃改名的過程才算圓滿收場。
幾十年過去了,不但娃娃長大了,娃娃的娃娃都長大了。再過幾年,娃娃的娃娃都要有娃娃了。這小明的小名,卻也跟著叫了幾十年了。盡管小明早變成大明,甚至要成老明了,親友碰面,仍是小明長小明短地叫得挺親切。
至於小明以前叫娃娃,恐怕已沒多少親友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