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閶門樓
作者:
吳長青 更新:2016-12-13 17:04 字數:2067
蔡東藩云:“士誠起兵,在元至正十三年,至二十四年,自稱吳王,二十七年,縊死金陵,由吳王元璋,給棺殮葬。降將多赦罪不問,惟叛將熊天瑞被執(zhí),梟首示眾。吳會皆平,改平江為蘇州府�!蔽覀兊墓适乱簿蛷倪@里說起。
閶門在蘇州府的西側,前506年,這里曾是孫武、伍子胥等率吳軍伐楚的出發(fā)地和凱旋地。大明上下朝臣對閶門的歷史還是了解的,可別小看了這個閶門,那可是水陸城門,京杭大運河河道緩緩流經這里。城外的上塘街和三塘街雖然受到多年戰(zhàn)爭的浩劫,可眼下畢竟是江南地,人們對戰(zhàn)爭的修復功能的力量還是非常巨大的。戰(zhàn)爭平息后,魚米之鄉(xiāng)的繁盛即刻顯露出來,借助運河的便捷,商賈南來北往,絲綢、牲畜貿易頻繁。明人唐寅詩作《閶門即事》寫道:“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
始皇帝元璋知道平江地區(qū)老百姓對張士誠懷有情感,常遇春和徐達攻城十月之久才打下平江城,沒有百姓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心有嫉恨的始皇帝總覺得這是個隱患。
于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武裝遷徙人口的行動開始了。
全城青壯勞力居家都被趕到閶門,運河里云帆重疊,轔轔車馬,婦孺的哭喊,響徹全城。不從者就地正法,閶門的吊橋始終配合著這場運動,出去的別想回來,想回來的無疑是個體攻城。秘密的清城行動就這樣在新朝建立的時候同步開始了。官兵的檣櫓仿佛也使著性子,變了節(jié)奏,這些張士誠的舊部自從歸降吳王之后,平日里,他們跟隨張士誠懶散慣了,一下子操起多日不用的檣櫓,似乎也不怎么習慣了,很多人搖起櫓來,猶如斗酒之后打起的踉蹌。不過,他們高興啊,因為可以借助這樣的行動可以再回起兵的北岸去了。
俗語說,兔子逼急了還咬人,狗急了跳墻。再順的民眾逢上這樣的遭遇,他們也是當仁不讓。可是他們沒有武器,也沒有頭領,所以,束手就擒之下的選擇就是保全性命,性子急躁的,或是看不開的,跳下護城河淹死的也不在少數。背井離鄉(xiāng)的尊嚴蕩然無存,他們寧愿選擇了一種了斷的方式。
一個士兵,一個自認為命大的士兵突然大喊,城門失火啦!果不其然,突然城門上轟的一聲響,震耳欲聾的一聲響,讓本該混亂的場面更加混亂了。城門濃煙滾滾,人們哭喊著,忙著驅趕和羈押居民的官兵們把視線瞬間轉向了城門。
起錨,起錨,一艘艘載著男女老少的帆船在運河里向北,一路向北。
那個士兵帶著一個人返身鉆進了人群,消失在閶門的煙火里。
閶門城樓的爆炸引發(fā)了朝野上下的震動,調查結果顯然也是差強人意,不過,革職從軍、問斬的似乎掩蓋不掉對這次行動的野蠻和粗暴的譴責。因為這是皇帝的個人行為,所以,歷史自然對此銷聲匿跡,民間再多的議論似乎只可當著流言蜚語待之。
我要贅述的就是那個士兵和那場煙火。要在今天,一定似要重啟調查的。至少,那個士兵的喊叫與事件的發(fā)生驚人的一致,這里面一定有著因果的邏輯關系,至少說明了,這個士兵是個大大的疑犯,或者是與疑犯是同伙。沒錯,我為此展開了調查。
鑒于,年代久遠,特別是歷史上也沒有什么史料,這給我的調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度。我無法穿越,更無法與死去的那些士兵對話,所以,歷史的還原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在他對歷史的陳述中尋找蛛絲馬跡。
我是相信這個士兵命大的,他八歲隨張士誠兄弟販賣私鹽,每次都是他通風報信,要說真死還不知道要死多少回�?擅看嗡坏珱]有死,還能從鹽官那里搞來一些小玩意,那些小玩意無非是販子們賄賂鹽官的器物啥的,嚴官們大概也是思鄉(xiāng)心切,看到一個孩子也就有了眷人之心。
后來,張士誠兄弟等十八人起兵,他也有幸被張士誠帶在身邊。話說戰(zhàn)爭之下,生靈涂炭,人的命數更是風吹雨打萍的不可捉摸。因為,他是張士誠的人,自然他有機會見識不少張士誠的幕僚。因此,大字不識的他,居然有機會看到了繪本繡像的他老鄉(xiāng)施先生寫的《水滸傳》。這也算是奇觀了,放在別處,也許諸位還覺得我在胡言亂語,因為富庶的江南,早在宋代就有了絲質品,繡像繪本在大戶人家,或是家學甚好的太湖流域已經悄悄流傳。這個幻想少年看到眼前的場景,居然想起了《水滸傳》里的畫面。不能不說,這是個天才少年,不,是一個天才青年。哎呀!那場火呢,怎么早不來遲不來,卻在他在幻想的時刻轟然而起呢?
我曾經在我的小說里寫過一場爆炸案,我奇思怪想要為我的爆炸案想一個合理的邏輯。那是一個浴城的爆炸,浴城老板被人報復,爆炸物竟然是鞭炮里的火藥,你想想得要多少鞭炮啊才能攢得起可供爆炸的當量。再說了鞭炮也不限購,所以,這樣的合理性也是成立的。但是閶門城的爆炸就比這個復雜多了。那可是1300年的蘇州閶門城啊。但不能排除火藥。
《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到了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沒錯哦,就是因為士兵使用火銃不慎,炮口沒有對準人,也沒有對準自己。結果,火銃炸掉了城墻的一個角,點燃了木樓亭閣。要不是這場事故,我們的主人公還在羈押著城里的人向他的家鄉(xiāng)趕散。
要是他不跑,更沒有我們今天這個故事。一個關于跑的故事,一個闖蕩江湖的故事就這樣誕生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