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東三絕
作者:劉國林      更新:2017-11-08 19:07      字數(shù):3990
    可謂關(guān)東三絕?即馬拉爬犁比車快,百褶皮鞋腳上踹,大神、二神跳起來,要知這三絕的來龍去脈,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絕——馬拉爬犁比車快

    六十年前,關(guān)東一帶人煙稀少,沒有像樣的路。春天草長得瘋快,剛壓出來 的小路沒幾天草就蓋上了。夏天雨大,有路也是泥湯子路。秋天更不用說,草長得比春天還快。有一個笑話,講的是關(guān)東一個車老板子趕車行進在大草甸子里,正趕上小解,剛?cè)雠菽,一轉(zhuǎn)身的當兒車卻找不著了。咋回事?讓剛長出來的草給遮擋住了。冬天的關(guān)東簡直就是冰天雪地,根本就分不出哪兒是路,信馬由韁,只要往前走就行。聽說,那時期的關(guān)內(nèi),人們出行一般都是坐車,坐木輪的馬車。而在關(guān)東,不是沒有車,只是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馬車這種交通工具一年里只能用上三四個月。為了適應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關(guān)東漢子靈機一動,制造一種冬季可以在雪地上行走如飛的交通運輸工具——爬犁。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行于其上,借助冰面雪地里極小的磨擦力,使得馬拉爬犁真的比陸地的馬車還要快。

    史書上記載:“爬犁,國語曰法喇,制冰凌床,而不施鐵條,屈木為轅,駕兩馬,行雪上疾于飛鳥。”它制作簡單,取材方便,男孩們從小就看父輩們制作,耳濡目染,也跟著照貓畫虎,作比成樣,代代傳承,相約成俗。爬犁又叫“扒犁”、“扒桿”,關(guān)東人在戶外活動主要靠它。這種交通工具極像耕地用的“犁杖”,“爬”則是指這種東西沒有有輪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行,如此的稱謂可以說既準確又形象。

    關(guān)東的爬犁沿承了關(guān)東人制作工具的簡單實用和輕便精巧。一個壯年勞力小半天就可以制作成一具爬犁——用同等粗細的兩根柳木桿,架火熏烤,趁其受熱變軟之時撖成半圓形,鉆了孔,釘上橫桿,再穿上橫帶便制成一具爬犁。這種輕便的架子爬犁主要是用于運送日常用品,不負重載,一個成年男子便可驅(qū)動。用于跑長途的重載爬犁則采用結(jié)實粗壯的松木,橫桿之間不用釘子固定,對準鉚眼用冰浸泡,木頭一漲比釘子釘?shù)倪結(jié)實。出門一凍,任你多重的東西都能載得動。要是長途行程多日,還要支上“睡棚”,如同關(guān)內(nèi)的花轎一樣,白天趕路,晚上睡棚里一鉆,既舒適又安全,甭?lián)囊矮F的襲咬。睡棚一般都是木制的骨架,狍子皮往上一搭,左右各留個小窗,棚子里有火盆、腳爐等,長途在外可過夜和抵擋風雪。當年小說家曲波筆下的《林海雪原》,描寫的關(guān)東土匪們,就是用這種跑長途的重載爬犁刺探敵情,運送槍支的,神出鬼沒的十分方便。

    爬犁出用馬做為牽引力外,還常常使用狗、鹿、犴達罕(即四不象)等動物來拉!都值刂尽酚涊d,沿松花江兩岸居住的金人,冬季“以數(shù)犬駕舟,形如撬,長十一二尺,寬尺余,高如之。雪后則加板于下,鋪以獸皮,以釘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飛”。這里說的是一種既可用狗牽引又以人為持具支地而行的雙驅(qū)動方式的“爬犁”。

    爬犁出自家制作外,還有個專門生產(chǎn)爬犁的木匠鋪,除打制大車的重型爬犁,還制作精致小巧的爬犁,供孩子們玩耍。

    如今的爬犁已退出載物易貨的功能,轉(zhuǎn)而成為了種冬季戶外運動方式。南方的客人,外國的友人,大老遠地跑到關(guān)東來,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看一眼狗拉爬犁的情趣,過一回坐爬犁的癮。

    二絕——百褶皮鞋腳上踹

    說到關(guān)東的“二絕”,就不能不提到一種關(guān)東人特有的御寒用具——靰鞡。關(guān)東一帶十分寒冷,冬季的平均氣溫一般在攝氏零下三十度左右,高寒地帶無霜期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是這里人們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

    靰鞡現(xiàn)身民間的時候,大頭鞋和棉膠鞋早已出現(xiàn)了。但大頭鞋太笨重,棉膠鞋又不耐穿,加上這種洋玩藝關(guān)東的先民們大都買不起,于是他們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編成鞋子,穿在腳上以御風寒。因為蒲草葉片中有峰窩狀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保溫的功能,所編的鞋上有許多的褶,關(guān)東人稱它為“百褶草鞋”。后來獵得野物或是自家殺了牛馬,遂用皮子代替了蒲草葉,使得普通的貧民也得以穿上皮鞋了,這便是關(guān)東人最早的皮鞋——靰鞡。

    靰鞡又稱百褶皮鞋,名字怪,模兒樣更怪。制作簡單,穿著舒適耐用。制作方法是:把熟好的狍子皮或是牛皮先用谷草熏,關(guān)東的谷草桿粗葉大,熏好的皮子制的鞋不走樣,不進水,不扯針眼兒。把皮子熏成杏黃色,按大小裁好,手拱針一行行地納,做成幫底一體的鞋,側(cè)面釘上穿帶著鞋耳子,再在后跟上釘兩個扁釘,一雙靰鞡就算完成了;顑汉玫幕镉嬜龀鰜淼撵}鞡前臉上的褶兒掐得平整均勻,既憨頭憨腦的,又輕巧適用,再墊些關(guān)東的特產(chǎn)——靰鞡草,包你在雪地里站上一天也不凍腳。靰鞡草也是有講究的,割得太早了它沒長成,不耐用;割晚了經(jīng)霜一點就脆了,不柔軟也不經(jīng)磨,穿不上兩天就磨成了碎草粉沫。割靰鞡草的最佳時節(jié)是中秋節(jié)前后,這時的關(guān)東還沒下霜,靰鞡草也長成了,草細如馬鬃,一撮一撮垂下來像山羊的胡子,絮到靰鞡里,又軟又暖和,好過苞米的皮。把割回來的靰鞡草吊在屋檐下陰干,用時先把其捶軟了,軟得像發(fā)絲一樣柔,絮在鞋里吸汗,保溫,蓬松,舒適。用過的靰鞡草,在灶口前烘干汗?jié),可以接著再用?br />
    靰鞡沒有鞋號,只分大、中、小,論斤兩賣。買鞋的人都往大號上買,指望里面多絮點兒靰鞡草,保暖效果好。當年關(guān)東人穿著靰鞡,在大煙炮的天氣里攆狍子,抓野雞,在雪海里健步如飛,不怕濕,不打滑。可是它的憨樣子也實在不敢恭維、太土氣、太丑陋,穿脫又不方便,年輕人實在不愿意穿它,最終還是被大頭鞋和棉膠鞋取代了。近些年在關(guān)東的林海雪原里偶爾也能撞見穿靰鞡的山里人,但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老漢們。他們對靰鞡情有獨鐘,也許只是想從靰鞡上喚醒一些沉睡多年的記憶吧?

    三絕——大神、二神跳起來

    關(guān)東人信奉薩滿教,民間稱薩滿舞為跳大神。細分,跳大神的為主,起幫扶作用的為輔,民間稱其為“二大神”。薩滿舞是巫師在祭祀、請神、治病等活動中的一種舞蹈,由男女巫師共同主持。目的無外乎治病,慶豐收、占卜,屬于圖騰崇拜、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的原始舞蹈。至今,在關(guān)東的鄉(xiāng)間仍有遺存,據(jù)說靈驗無比,幾千年來成為關(guān)東的一種神秘的文化形式。

    薩滿一詞源于通古斯語,意為“激動不安和瘋狂亂舞的人”。薩滿一般都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掌握各種法術(shù)與技藝。如登刀梯、舐燒紅的烙鐵等氣功絕技。經(jīng)過上十來米高的刀梯并翻下來的考驗后,才能成為公認的薩滿。

    薩滿的服飾有很多的講究,上面有上古時代的原始文化的痕跡。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薩滿對它們不斷作出新的解釋。例如關(guān)東人把神衣上的360顆貝,解釋為一年360天;腰間系著24條腰帶的法裙,表示24個節(jié)氣。這種說法正反映出關(guān)東先民已進入以農(nóng)耕經(jīng)濟為主的生活,但仍有畜牧與狩獵的遺存。又如關(guān)東人把神衣上縫著的12對小鐵片,解釋為人的12對肋骨,有了它能為人治病消災。

    薩滿族神話傳說中和動物有關(guān)的居多。這和關(guān)東天氣寒冷,過去以原始漁獵為主要生活來源有關(guān)。如薩滿傳說中熊和人有著血緣關(guān)系,獵得熊歸來和吃熊肉時都有一套固定的儀式。因此,薩滿舞中多有熊等動物形象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薩滿鼓和薩滿鈴,是原來薩滿教祭祀儀式中表演的舞具和樂器。后來民間將其用于祭天祭祖、燒香還愿、歡慶豐收、節(jié)日娛樂等場合中。表演時,手持薩滿鼓,腰纏薩滿鈴,邊擊邊唱邊舞。舞蹈時以甩、擺、顫、晃、搖、撞等各種舞蹈姿勢動作,使小鈴互相碰擊發(fā)音,音色清脆響亮。鼓點多變,曲調(diào)豐富,舞姿優(yōu)美。

    薩滿的服裝必須符合祭祀場合的特定情境。例如祭祀遠程、崇拜物類、神諭等結(jié)二為一。這種內(nèi)在制約性,卻留下這樣的余地,即薩滿根據(jù)個人所好去挑選服飾,或隨意更換它們 。人們常常見到幾十斤乃至百多斤重的薩滿服裝,其上鑲嵌各類獸禽圖案,或它們的骨羽,這些正是薩滿教靈魂觀的顯現(xiàn)。依靠這些神助,薩滿才能翔天入地,到主體以外的宇宙任何一方,進而實現(xiàn)宗教目的。例如順星時,要使自己能夠達到想要的祈拜的那個神的居處。就要類于善飛的靈禽,這時薩滿帽上飾飛鳥,服飾的肩部有鳥飾,身上披鳥羽,象征鳥翅膀,這時的薩滿便化形為鳥。突然的心跳、眼皮跳動、耳鳴、頭發(fā)根發(fā)炸,恍惚中有人呼喚,自言自語、打噴嚏、手中物突然丟失、或失而復得、做夢等都被視為不可思議的某種災喜出現(xiàn)前的先兆。在薩滿教中,上述種種人體出現(xiàn)的體態(tài)變化,都是薩滿自身占卜或?qū)佼斒抡咦圆返囊罁?jù),隨之而來的自然便是沐浴、素食、跳大神了。

    薩滿除了祭祀、慶豐、占卜、祛病外,還有些獨特的精神領(lǐng)域的神窩。比如“叫魂兒”,似乎在中國各地都有,但細究起來其起源則是薩滿。薩滿跳神時所用的神器——如鏡、鈴、刀、酒盅等,往往也可以來占卜、治病、問事、求財、解難等。此外,若薩滿患病或死喪后,其所用神器便收歸家族祭供,而這些久置不用的神器如果突然無人而顫,無人而響,后人們則認為古輩來尋,必殺牲大祭,祈求神悅?cè)税。清康熙三十一年?962年),俄國英斯科大公的使節(jié)維爾特、伊斯布蘭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亞當、布蘭特一起訪問了中國。在他們撰寫和發(fā)表的中國旅行記中,第一次把關(guān)東的薩滿教介紹到全世界,使得這種神秘的東方祭祀形式得以在全世界流傳開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薩滿舞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關(guān)東人精神生活重要側(cè)面。燒香跳神,飲食歌舞,酬神娛人,從心理、感情及審美觀而言,他們是以吉為喜,以喜為美?梢哉f,燒香跳神,均為致喜;喜字當頭,有喜必樂,一喜皆洗,是薩滿舞的品格。很多現(xiàn)代舞都借鑒了薩滿舞蹈中獨有腕部、肩部、腰部的動作,使之成為現(xiàn)代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北土生土長的二人轉(zhuǎn)的藝術(shù)形式,也繼承了薩滿的遺韻。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一直把薩滿教研究作為探索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以致薩滿研究成為世界人類學文化中頗受青睞的一門科學,至今方興未艾。外地人初入關(guān)東,常會被這種奇裝異服、連喊帶叫、又蹦又跳的舞蹈驚得手足無措,然而當它們逐漸進入舞蹈的劇情中后,又禁不住拍叫絕:“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能走向世界,難怪全世界有那么多人研究薩滿舞,稀者為貴呀!”看到這里,你一定會恍然大悟:薩滿舞是“關(guān)東三絕”中最絕的了,說它是絕中之絕,一點兒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