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上元佳節(jié)  鐵騎飛雪
作者:紛雨瀟瀟      更新:2020-11-12 12:29      字數:3102
    明,正統(tǒng)十三年,大同城內,蒼茫山河,銀裝素裹。鵝毛般的大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直下到萬籟俱寂、天地迷離。

    此日,正值正月十五上元佳節(jié)。北方邊塞重鎮(zhèn)大同,就在這樣一場白茫茫的大雪之中,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上元佳節(jié)。

    上元節(jié)又被稱為燈節(jié)、元夕節(jié)、元宵節(jié)。正月,是農歷的元月,而"夜"為“宵”,所以把這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也被稱為元宵節(jié)。

    據說,元宵節(jié)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之法。這一天,皇宮和寺廟里都在晚間點燈敬佛,并令其士族庶民也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也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也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黃昏時分,飄搖的雪花依然沒有停歇的樣子。俗話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边@話果然不假,在人們的記憶里,依稀還記得在去年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時,那云霧繚繞、彩云追月的樣子。

    而今的這一場雪,初似柳絮,漸如鵝毛,從天上至地下,從白晝到黑夜,就那樣義無反顧、孤注一擲地下著。紛紛雪花把這煙火人間,裝扮成了一個亂瓊堆砌般的的清涼世界,在這樣一片雪白之下,竟好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而與鋪天蓋地的大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兩旁,家家戶戶門前的那用大塊煤炭壘成寶塔形狀,寓意為“旺氣沖天”的旺火。那旺火吐著長長的火舌,和那飄搖的雪花共同演繹了雖冰火不融,卻又相互呼應的奇妙景象。

    突然,一道爆竹劃破這寂靜,在空中炸裂而產生的聲響破空而來,傳入到每一個人的耳中。接著,一聲又一聲的爆竹聲此起彼伏地響起,瞬間顛覆了這鵝毛大雪中那冰雕玉砌一般的冰凍的寂靜。那此起彼伏的爆竹聲和一朵又一朵在天空綻放的煙花,瞬間給著冰凍的小城增添了一抹聲色,也增添了一抹神秘。

    漸漸的,有人影從一棟棟房舍中走了出來,有人爬上房子給自家的房子掃雪,有人在自家的房檐下鏟除冰凌,也有人在清掃自家大門上已經被雪花隱蔽起來的春聯和福字,還有人輕輕拂去自家房檐下掛著的紅燈籠上面的殘雪,再次把那盞紅燈籠點燃。就這樣,這燈籠、這街道、這小城,瞬間都從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中變得生動了起來。在白雪的掩映下,在旺火的吞吐中,更有了一種迷幻的錯覺。

    夾雜著些許美食味道的炊煙,慢慢從各家各戶的煙囪里飄了出來。今日,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過了今日,這個年也就算徹底過完了。這場經久不衰的大雪,好似是人們對過去以往的懷念,又好像是對新年的美好向往和期盼。

    夜色降臨,房舍中的人們用罷晚餐,便紛紛走出家門。他們在紛飛的雪花和紅色光芒點綴的朦朧中,向著城北的方向走去。在城北的城墻下,已經聚集了無數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們中間有此地的原住居民,也有從附近村落特意趕來賞燈的游人,還有被天氣影響才不得不在此逗留的商旅。他們口音不同、衣著各異,卻都饒有興致地注視著,城墻下、廣場中,在風中搖曳的各式花燈。

    在人群之中,有兩個男人的身影分外醒目。他們身穿狐皮大氅,被身邊的隨從簇擁著,饒有興致地欣賞著搖曳在雪花中的紅燈籠,還不時地交流幾句。他們身著的狐皮大氅,仿佛如墨染就一般沒有一點雜色,且那狐皮上不僅沒有落上一片雪花,那密而長的毛針,還綻放出熠熠光澤。他們其中一個是青年人大概二十多歲,另一個是中年人大概四五十歲。站在人群之中,他們與身邊那些身穿羊皮或狼皮的民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許,有人會以為這是一對父子。但在仔細端詳以后就會知道,他們的相貌卻截然不同。不僅如此,那個年長的中年男人,還總讓人覺得有些什么地方不太對勁。其實,那個年長的男人,也沒有什么奇異之處,只是臉上沒有胡須罷了。

    自古以來,“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理念根深蒂固的存留在所有人的思想當中。胡須,不僅是大明王朝每一個男人所必不可少的身體之物,更是男子儀容的必備條件。而且,胡須還是男子 尊嚴、權力、個性、風度的象征。否則,他將失去人們的尊重,也危及著他的社會地位。

    成年男人,只有兩種情況是不留胡須的:一是太監(jiān);二是天生就不長胡須的人。前者是生存條件的無奈;至于后者,顯然是要一生忍受別人譏笑和嘲諷的。

    在城墻大門的兩邊,有著兩座旺火。那旺火與尋常百姓家的形狀無異,只是更加高大。那旺火的空隙中竄出的火舌直舔蒼穹大地,紅光耀眼恰似一條條吞云吐火的飛龍,遨游在錦繡人寰之中。

    在那城墻一側的空場上,有一個正在高速運轉著的超大風箱,和另一個高大的爐膛。那爐膛里也躥出來火紅的火舌,在它旁邊,有幾名鐵匠師正在不停地往爐膛里添著炭,并且往熔爐里加著鐵塊。

    此時,飄飄灑灑的雪花似乎被這爐膛里竄出的火花渲染,在臨近那火焰管轄范圍的瞬間,仿佛變幻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星子閃爍著燦爛的光芒,眨眼間又沒有了蹤跡。

    耳邊,鼓聲雷動。剛才還目不轉睛地盯著熊熊爐火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城門前的廣場。只見,十數名表演燈籠舞的舞者,手提著一個個紅彤彤的燈籠上場了。各種形狀的紅燈籠在北風中搖曳,與爐膛里那熊熊燃燒的火焰相互呼應,仿佛要將這北國的冰天雪地徹底融化,也將人隱藏于心底的絲絲寒意漸漸驅逐。

    人們饒有興致地觀看著眼前的舞者,她們的身上都穿著雪白色的,以獸皮為主要材質制作的衣裳,在雪花的掩映中,她們也好像如雪花一般輕靈地在風中搖曳。如此一曲美妙的燈籠舞,帶著人們高漲的興致緩緩退下,旱船隊和舞獅隊又依次上場做出精彩的表演。最后,一群身穿羊皮,斜挎太平鼓的壯漢們的登場,更是把在場的男女老少的熱情都瞬間點燃。一時間,鼓聲雷動,聲震九霄。那些舞動著的壯漢們也在節(jié)奏鮮明、整齊劃一的舞動中,將整場表演推向了高潮,更是將在場所有人的熱情推向了高潮。

    舞罷太平鼓,眾人期盼已久的,元宵節(jié)最后一個節(jié)目“打樹花”才開始拉開帷幕。那幾個身穿羊皮、頭帶斗笠的鐵匠師在巨大的熔爐前念念有詞、頂禮膜拜。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在“打樹花”表演之前必須要進行的是莊嚴的“祭爐”儀式。隨即,他們又用富有動感韻律的舞步進行祝禱,他們表達著對火神的崇敬,和對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福。

    在漆黑的夜幕中,那幾位鐵匠師將熔爐里早已經融化的金燦燦的鐵水,盛到用柳樹根制做的勺子里,在大家猝不及防的時刻,再將那金燦燦的鐵水以最大幅度、最大弧度、噴射式地潑灑出去。瞬間,在人們的眼前,憑空綻放出一樹樹金色的樹冠。那樹冠五彩斑斕、絢麗多姿,它比真正的煙花更璀璨、更絢爛、更壯觀。那金燦燦的鐵水帶著熾熱的溫度和壯烈的情懷,一次又一次地被潑灑到空中以及那幾個鐵匠師身后的城墻。那城墻也歷經了無數次“打樹花”的洗禮,早已是銅墻鐵壁、固若金湯。它猶如一位壯懷激烈的勇士,就那樣在熾熱的金燦燦的鐵水的洗禮中,綻放出火樹銀花、星橋鐵鎖。

    風漸起,爐膛里的爐火也已經熄滅,剛才還是人聲鼎沸的廣場也已經重新歸于靜默,只有那一排排的紅燈籠,還在風中守候著飄搖的雪花。

    來人呀!抓賊呀!不知從何處傳來第一聲抓賊的喊聲,片刻之間,抓賊的喊便此起彼伏地響起。接著,銅鑼聲、馬蹄聲、混合著抓賊的喊叫聲此起彼伏,響聲震天。

    隨著馬蹄聲響,二十幾匹快馬在夜色中狂奔,馬上的身影隨著馬的奔馳在黑夜中起伏。他們一直狂奔到剛才人們觀看表演的城門口,轉眼之間,他們便已經飛身出城去了。他們知道,只因今晚是上元佳節(jié),從周邊村落趕來觀燈的民眾眾多,這城門才會取消了夜禁。那二十余匹快馬飛奔到城門口沒有片刻的停歇,在守城護衛(wèi)還沒作出反應之前,就已經箭一般地沖出了城門。他們大口大口地喘著氣,噴吐出的一團團的白霧,瞬間隱沒在黑色的夜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