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不“如意” ——眾聲喧嘩下的女性主義誤區(qū)
作者:
許瀟菲 更新:2019-12-30 11:54 字數(shù):2699
相較于它的“前輩”《后宮 甄嬛傳》而言,《如懿傳》絕對算不上一部黑化復仇,酣暢淋漓的小說。《沉魚策》中的西施夷光,《羋月傳》中的大秦宣太后羋月,《燕云臺》中的蕭太后蕭燕燕,《扶搖皇后》中的五洲天權皇后扶搖等等,拿《如懿傳》的女主與這些文韜武略、足智多謀、步步為營的大女主相比,如懿顯得那么“喪”,那么的“不如意”。
2018年8月20日,經(jīng)歷過數(shù)次審核失敗導致延播的《如懿傳》終于登陸騰訊視頻,全網(wǎng)獨播。僅過半個小時,播放量就已破億。微博話題#如懿傳#的討論量則飆升至189萬,閱讀量達到16.6億。12月25日,《如懿傳》終于“上星”,在東方衛(wèi)視和江蘇衛(wèi)視同時開播。
但令人驚訝的是,“上星”后的《如懿傳》表現(xiàn)平平,收視率僅排第九。與之相反的則是同檔期熱播宮斗劇《延禧攻略》,它的播放量破150億,榮獲TVB年度收視冠軍。在豆瓣評分上,截止至2019年9月18日,《如懿傳》以0.2分的優(yōu)勢領先《延禧攻略》。但是《延禧攻略》的參評人數(shù)高達260166人次,而《如懿傳》則僅有179741人參評。在知乎網(wǎng)上,對這兩部宮斗劇的評價更是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忍辱負重的“如懿”被冠以“爛劇之王”,而直爽大膽的“瓔珞”則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心頭好。甚至還有人調侃地問出“為何清一色的全捧延禧攻略踩如懿傳”,可見《如懿傳》叫座不叫好,是徹底的遇冷。
即便翻拍成電視劇的《如懿傳》有著專業(yè)考究的道具細節(jié)、精良且有質感的大場景制作、周迅、霍建華等實力派演員的加盟,仍然改變不了收視率被同檔期的《延禧攻略》壓住一頭,甚至被扣上“宣傳封建糟粕”、“荼毒女性”的難聽稱號。
“封建糟粕”這個詞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烏拉那拉 如懿確實是以歷史人物為原型,而《如懿傳》也是以清朝乾隆時期作為歷史背景。如懿的原型是《清史稿·后妃列傳》中,乾隆皇帝的續(xù)弦“皇后烏喇那拉氏”。這位皇后在歷史上就做出斷發(fā)明志這一滿人及其忌諱的驚人舉動。斷發(fā)之后,乾隆皇帝對她厭棄不已,甚至其過世之后的葬禮規(guī)格比皇貴妃的等級都低。然而在歷史記載中,烏喇那拉氏一直賢良淑德,溫婉柔順,到底為何會悍然做出斷發(fā)之舉,至今都未曾有過公允的說法。至于為何乾隆后期對她斷發(fā)之事諱莫如深,清朝再也沒有烏喇那拉氏的人當皇后,就更為不得而知了!逗髮m 如懿傳》正是對這一段歷史的猜測與復原。
沒有后期甄嬛的心狠手辣,沒有羋月或者蕭燕燕的政治心機,沒有魏瓔珞開掛一般的手撕一切,如懿的一生只求自保,只求與乾隆兩小無猜,她的愿望在風云詭雜的后宮顯得簡單卻又昂貴。在玫嬪誤會她是畸胎元兇,闖宮鞭打她時,她選擇隱忍;在乾隆誤會她與侍衛(wèi)凌云徹有私情時,她百口莫辯;在太后指示她迫害乾隆最寵愛的香妃時,縱使萬般不愿,她也只好從命。貼身侍女阿箬早有謀逆之心,如懿遲遲未發(fā)現(xiàn),導致毫無招架之力地被打入冷宮;乾隆下江南飲酒作樂荒淫無度,眾人都諱莫如深時,如懿卻剛直地諷諫乾隆,導致關系徹底破裂。電視劇讓如懿在臨終前揭露了炩妃的滔天罪行,完成復仇,然而在小說中,如懿是在冤屈與厭棄中郁郁而終,在多年后由密友海蘭和婉茵收集證據(jù)扳倒炩妃。
這樣“憋屈”、“拖沓”的劇情引起了大多觀眾的反感,不少人直言:“我每天那么累就是為了爽一把”,更有女性觀眾評價到:“如懿這種舊式女子已經(jīng)不能喚起我們新時代女性的共鳴”?墒强v觀全文,如懿身上不僅有著專情不二,善良沉穩(wěn)等傳統(tǒng)女性的美好品質,同時也彰顯出超越時代的現(xiàn)代女性的思想特質:她在沉重的封建禮教氛圍中,對“一夫一妻”抱有始終不滅的幻想;在教導女性要柔順婉約的古代審美中,她卻剛直不阿,愛憎分明。這也正是她的悲劇來源。當然,如懿若是一味忍聲吞氣,任人欺凌,這種奴性思維確實可以批為“封建糟粕”。但我們所看到的是,她在被人無故陷害入冷宮后,也開始了報仇之路。從背叛的侍女阿箬,到慧貴妃,到富察皇后,到嘉貴人,再到炩妃,她含笑步步追查。憑借自己的力量和海蘭的助攻,用充足的證據(jù),適當?shù)臅r機,打擊每一個膽敢陷害自己的人。只是她終究是一個生活在不平等社會的普通女子,她不是一個開了金手指的象征符號,抑或是復仇機器。她有著跟普通人一樣的弱點和思維盲區(qū),比如在原著中,如懿就一直都未能認清誰是幕后元兇,含恨離世;諷諫后面對乾隆的勃然大怒,她也未曾想過要軟語相勸,仍然半步不讓。傳統(tǒng)社會與現(xiàn)代思想的矛盾,導致如懿最終的悲劇。她不完美,也不夠圓滑,卻極盡真實地揭示了一個時代女性的命運。
反觀為人所稱道,尤其是被女性觀眾所贊賞的“大女主”制作,她們的復仇崛起無一不是依附男性的力量,這從本質上來說只是借勢打勢,用本身就存在價值偏見的事物去打擊另一件更不合理的事物。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邏輯怪圈。然而眾多觀眾僅僅沉溺于復仇的簡單快感中,認為這就是女性主義的崛起,是對男性話語的挑戰(zhàn)。而且即使拋卻性別主義不談,這些小說或影視劇中的復仇手段,也是不人道的。
以前段時間大火的《甄嬛傳》為例,若是單獨挑出個中片段,難免會對其中所包含的違背人倫的因素所震驚。譬如,甄嬛為了給皇后最后一擊,竟然不惜犧牲自己未出生的胎兒,嫁禍到皇后頭上;在原著中,她為了害死皇帝的表妹胡蘊蓉,在引誘她走入柳絮深處后,竟一腳踢開其隨身攜帶的緩解哮喘的香包,眼睜睜地看她被柳絮活活憋死。這些橋段拿出來,都是令人駭然的狠毒,只是因為觀眾將甄嬛作為正面角色先入為主,從而就輕易接受了這些所謂的“謀略”。
相比較而言,生前善良隱忍,死后未與乾隆合葬的廢后如懿,的確沒有快意恩仇,以牙還牙的甄嬛來的爽快。甚至連身為宮女的魏瓔珞都能大喊一聲“我魏瓔珞天生脾氣爆,不好惹”,引得一片叫好。可是“爽”的體驗轉瞬即逝,留下的是無盡的淺薄與空洞,以及對歷史真實性的懷疑。如懿的命運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女性的悲歌;蛟S很多自以為解放的現(xiàn)代女性并不能接受這樣一位舊式女子在眼前重演悲劇,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女性主義的發(fā)展仍然任重而道遠。新世紀初期的女權運動為女性贏得了與男性承受同樣責任的權力,但這只是簡單地贏來了新的“責任”而沒有合理的分配責任。導致時至今日,眾多女性已然成為同時承擔家庭與社會雙重身份的希緒弗斯,被無限循環(huán)的巨石碾壓。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大女主”的確會給觀眾帶來無限歡愉和希望,在其中我們似乎可以看見一個女性揚眉吐氣的美好烏托邦。但是用單純的感官體驗來遮蔽問題并不能解決問題。當“爽”成為評價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審美尺度,其所蘊含的深層觀念就會被抹消解構。在這樣一個浮躁的閱讀基礎上,談論更為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已成笑話。而數(shù)量龐大的觀眾群,他們的眾聲喧嘩難免會使有價值的批評聲音所掩蓋,這種情況會對女性主義的探討與研究產(chǎn)生多大影響,以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女主”,仍是一個嚴峻且引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