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國大典建國生(三)
作者: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2-13 21:28      字數(shù):2120
    上述的記憶,時間一長,已經(jīng)分辨不出真?zhèn)紊茞。說實話,究竟是他自己六十多年來一直沒能忘懷,是人們后來經(jīng)常提及加深了印象,還是他現(xiàn)在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需要挖掘素材,也許三者都有,是很難分出子丑寅卯的。一如無論是對法海和尚,還是對梁紅玉,他都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了新的了解,或者說有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困惑。傳說也好,歷史也罷,其實只是后來的人給講的故事,而故事又有多種版本。特別是經(jīng)歷過那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以后,建國曾經(jīng)反思,歷史是什么?歷史是寫歷史的人寫的;寫歷史的人是什么人?寫歷史的人是在他寫的那個年代,得到允許之后才可以寫,才可以出版,才可以流傳。那么歷史的本來面貌是什么呢?

    比如,文建國現(xiàn)在就努力地回憶自己的歷史。

    文建國上的“敏成幼兒園”就在家門口,幼兒園的建筑是過去的衙門,如果兩旁有菩薩的話,是跟大雄寶殿差不多的。沒有人的時候,感覺是陰森森的,也難怪那些官老爺整天擺著個臉孔,也難怪那些告狀的庶民進了衙門戰(zhàn)戰(zhàn)兢兢。好在后來這里成了幼兒園,成了孩子們的天堂。

    文建國記得,幼兒園的午睡是在樓上的大通間里,碩大的油漆得通紅通紅的大柱子,同樣是油漆得通紅通紅但已斑駁的地板。每天的午睡時間,小朋友每人一張小席子一枚小枕頭一床小夾被席地而臥。

    這是小朋友們快樂而神秘的時光,幾個柱子背門那一面的幾張席子是他們的大本營。小朋友們自認為很聰明,以為躲在柱子后面不睡覺,玩,老師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的。只是一旦有了動靜,即作鳥獸散狀,各歸各位,眼睛閉著,耳朵卻豎著。等了一會兒,沒有動靜,再瞇開眼睛看看,并沒有老師的身影,也聽不到呵斥,一個一個隨即又爬著聚攏過去。至于為什么爬過去,爬過去干什么?玩什么?真的想不起來了。如果這時有誰故作驚詫狀,突然爬著離開,還暗示其他同學快爬,一次不要緊,有了兩次三次,故伎重演,大家就可能想到“狼來了”的故事。于是所有的同學當天都不理睬“誰”了。

    到了第二天,大家又讓他在一起玩了。終于有一天,他又很招搖地爬開了,大家仍然沒有理睬他,結(jié)果真的被老師抓了個現(xiàn)場,而那個他,卻蜷縮在自己的席子上竊喜呢,“竊喜”這一詞和它的意思,肯定是文建國現(xiàn)在加上去的了。但事情發(fā)展的結(jié)果與“狼來了”的效應又風馬牛不相及,一直“喊”著“狼來了”的小朋友,并沒有被“狼”吃掉,而是得到了“狼”的表揚。

    還有一件事,若有似無。文建國因為在讀師專中文科的時候?qū)戇^一篇散文性質(zhì)的回憶文章,自己還大言不慚地冠之以“朝花夕拾”,所以加深了印象,但那是有著明顯的文學加工的痕跡的。

    散文的題目是《捉蝌蚪》,說在小時候,特別喜歡在北固山腳下的池塘里捉蝌蚪——那時野生的小蟲小鳥小魚小蝦比比皆是,雖然也知道蝌蚪長大了是要變成青蛙的,青蛙是消滅農(nóng)田害蟲的能手,是莊稼的守護神,是益蟲——那時候沒有環(huán)保意識,但到處都是蠻環(huán)保的,但看看蝌蚪長得黑不溜秋的,滑里巴嘰的,總是對它充滿著好奇,總想把它占為己有。把蝌蚪從池塘里撈上來,裝進自帶的小瓶子里,像有閑有錢人家養(yǎng)的金魚那樣養(yǎng)著。至于那蝌蚪后來的歸宿在哪里,死了,扔了,還是放回池塘了,建國沒有一絲一毫的記憶。

    那時候正是文建國們剛剛接觸漢語拼音字母的辰光,用一種形象的比喻,就是蝌蚪與第一個字母小寫“a”極其相似,而且因為是手寫,且寫得不規(guī)范,寫得馬馬虎虎,寫得七歪八扭,那蝌蚪分明就是“a”了。所以建國也就把捉蝌蚪這件事牢牢記住了。還因為《捉蝌蚪》被寫作課老師當作范文在課堂上講評,文建國當時還頗有點志得意滿的神態(tài),好像自己離作家不遠了。

    但有一件事情,文建國是一直搞不清楚的。那是在他成人以后,常?吹接写笕硕河變簣@的孩子開心,問小朋友,“有沒有喜歡的女同學啊”“和哪一個女同學玩得最好”的時候,文建國注意看著小朋友一副天真無邪的樣子,似乎總能隱隱約約地記得,自己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個叫陳潔的女同學印象特別深刻,其佐證,就是在日后好長時間里仍然記得她的名字。當然只是記得她的名字而已,長相是無法描繪的,為什么別的女生的名字沒有記住,偏偏記住了她的名字,可見喜歡那個女同學也是無疑的了,但文建國實在說不出任何喜歡的理由。上小學時沒有看到那位女同學,等到讀初中的時候(六年過去了),有一位不同班的女生,是文建國記憶里的模樣(自然也很漂亮),也有記憶中的姓和名,可是文建國畢竟沒有勇氣與那位女生套近乎,生怕犯錯誤,生怕成為壞學生,因此只得作罷。再后來(初中畢業(yè)以后),那個女生的名字還記得,可就是一直未曾謀面。此事不了了之,終究成為文建國個人兒童歷史上的一樁“疑案”。其實文建國是有機會打聽的,只是感覺,萬一人家女生矢口否認,不就太尷尬了。還是將美好留在記憶里吧。

    文建國長大以后常常聽有人吹牛,說自己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怎樣調(diào)皮,怎樣膽大,做過怎樣的惡作劇,有幾個老師(女性),或者阿姨被弄哭過幾次,她們又是如何向父母親告鳥狀的等等,且有諸多細微末節(jié),有鼻子有眼睛,講得頭頭是道,講得津津有味。

    文建國總是習慣性地露出很羨慕的神色,感嘆自己的智商不高,記憶力不行,沒有留下更多的小時候的記憶和味道,或者感嘆自己缺乏文學素養(yǎng)和天賦,否則,不也可以寫下“斑蝥”“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或者“迎神賽會”前,父親“叫我來背書”那樣的名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