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童降生芷陽村
作者:遠(yuǎn)星星      更新:2020-06-04 10:13      字?jǐn)?shù):3191
    在古都長安附近有一條河,叫著“灞河”。灞河原稱滋水,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為灞水,并于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

    灞河流經(jīng)長安東部三十里,有一個叫著“灞上”的地方,由于這里控制了進(jìn)入長安城東方向的必經(jīng)要道,所以,灞上便成為拱衛(wèi)都城長安城的一個重要交通要地,歷史上很多的事件都與灞上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灞上,作為關(guān)東各地進(jìn)入長安所必經(jīng)的交通要道,在歷史上經(jīng)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灞上因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灞橋是東出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它西臨浐水,東接驪山,東南邊是廣袤的白鹿原,北邊是肥沃的渭河平川,東北邊是滄桑的銅人原。古書上說:“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入出峣、潼兩關(guān)者,路必由之!薄皪i”指陜西商縣西北的峣關(guān),也叫青泥關(guān)或藍(lán)田關(guān),為長安東南方一大門戶;“潼”就是陜、晉、豫三省交會處的潼關(guān)。到灞橋這里才會看清,從長安來的驛道過了灞橋之后就分為北、東、南三線,北線入陜北,東線達(dá)鄭州,南線去商州、南陽和信陽。

    站在灞橋上,面對橋東的灞橋古鎮(zhèn),可以觀賞“灞陵風(fēng)雪”的景致,可以看到一撥一撥的人們在這里衣袂飄飄,折柳相送;可以看到人們騎著大馬或是蹇驢,帶著勝利者的豪情與驢子背上的詩意從橋上走過;可以看到人們從中原經(jīng)這里出使西域,在陽關(guān)月色下做著建功立業(yè)的大夢;還可以看到人們從這里東走洛陽,覽盡東都繁華……

    現(xiàn)在我們從灞橋出發(fā),向著驪山方向的大道走,在離驪山山腳約三四里的地方,有一個關(guān)中一帶典型的村莊,它就是芷陽村。

    芷陽村,一個數(shù)百人的大村莊,F(xiàn)在我們沿著村前的石板大道走進(jìn)村前大門,一座城門樓赫然立在面前。城門高約三丈,門洞上方鑲有“西京雄鎮(zhèn)”石匾。門洞之上刻有各種圖案的磚雕,匠人們采用高浮雕手法,上面人物、車輛、牲畜、花鳥等雕琢栩栩如生,一派繁榮景象,體現(xiàn)了關(guān)中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達(dá),也展現(xiàn)了建筑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穿過城門洞,是一條石板老街,街道兩側(cè)分布著一座座古宅,高大的門房和院墻,石刻的門框?qū)β?lián),磚雕的龍門對,都昭示著古街的歷史滄桑。

    繼續(xù)沿著村中老街往前面走,當(dāng)快要到達(dá)村莊后面的一個園子的時候,那里有一棟在關(guān)中一帶常見的四合院,它是一個關(guān)中農(nóng)家莊院,一眼看去,院墻是以石雕木雕磚雕做裝飾,其中最惹眼的是以拴馬樁、上馬石、柱碇石、石仲翁等為主的上自周秦漢唐的精美石雕件。

    這座四合院的主人姓王,最年長的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者,名叫王德興。這王德興的先祖是太原人。在《太原王氏宗譜》里,王氏太原堂的字輩是:‘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yè),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yuǎn)名揚。’王德興乃太原王氏德字輩。就在王德興上一代,王氏太原堂修了新的族譜,規(guī)定的新字輩是‘儒林欣勃啟,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爭先。子孫賴天賜,禮義織前賢。丕達(dá)流芳遠(yuǎn),顯耀福長綿。恩澤垂青簡,一統(tǒng)盛相延’。

    周武則天天授元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這一天,灞上芷陽村王家大院一片喜氣,原來是王家三少爺王明哲的太太生了一個白胖胖的小子,爺爺為這個孫子起名為王昌齡,字少伯。

    王明哲的家庭雖然屬于一般的平民,但是由于祖上生活在文化發(fā)達(dá)的太原,后來又受京都一帶文化氣氛的熏陶,所以王家的先祖也都屬于那種民間的“書香門第”, 王德興和王明哲兩代雖然以耕種為業(yè),但是他們也頗識文墨,尤其對詩詞歌賦,不但喜歡,而且有一定的功底,平日里也常常以吟詩作賦為樂,還常常喜歡糊弄一些條幅、橫幅,給鄉(xiāng)鄰寫寫對聯(lián)或者寫一些應(yīng)用文書。鄉(xiāng)鄰們都把他們父子稱作王秀才。

    在小昌齡兩三歲的時候,爺爺開始教小昌齡讀書寫字,也教給一些詩詞歌賦。由于王德興老人特別喜歡陶淵明的詩,所以他教給孫子小昌齡許多陶淵明的詩,像《歸田園居》、《答龐參軍》、《詠荊軻》、《命子》、《雜詩四首》、《勸農(nóng)》、《停云》等等。

    其中不少詩篇小昌齡都能夠背得滾瓜爛熟。如《歸田園居》中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爺爺喜歡帶著小昌齡下地干活,每當(dāng)爺爺在地里給莊稼拔草或者中耕,爺爺就讓小昌齡在地邊背詩,給小昌齡講一些歷史故事,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有關(guān)灞上的故事。在小昌齡幼小的心靈里,灞上的故事就是一部厚厚的歷史教科書。

    一天,爺爺忽然想到了王勃,于是問小昌齡:

    “齡兒,你知道王勃嗎?”

    “是不是那個大詩人王勃?”

    “對呀,你怎么知道王勃是大詩人?”

    “今天我在五爺爺家里玩,聽五爺爺說的!

    “能夠背王勃的詩嗎?”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爺爺笑了:“這是五爺爺教你的?”

    “五爺爺說,王勃是大詩人,他最有名的詩是《滕王閣序》,那首詩有好長,我還背不下來,上面的詩只是那首詩的序言!

    “齡兒呀,《滕王閣序》是一篇文章,不過剛才你背誦的就是《滕王閣記》的序詩,這個王勃呀,他真的是世間少有的奇才,齡兒呀,你希望做王勃那樣的大詩人嗎?”

    “齡兒就是要做王勃那樣的大詩人!

    “好,有志氣,來,聽爺爺講一講王勃的故事!

    王德興老人向?qū)O子齡兒說起了王勃的故事。王德興老人告訴齡兒,王勃跟小昌齡的爺爺都是太原的本家兄弟。要說年紀(jì),王勃比小昌齡的爺爺還小十來歲。如果按照輩份稱呼,小昌齡應(yīng)該叫王勃作爺爺。只是由于王勃在二十七歲那年,就因為在去交趾的途中渡海遇難,一代詩杰英年早逝。

    王德興老人還告訴齡兒,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稱他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guān)內(nèi),年方十四歲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反對討伐高麗。劉祥道看后,稱贊王勃為“神童”,并上表舉薦。王勃在麟德三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雖然才十四歲,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華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

    聽了爺爺關(guān)于王勃的故事,小昌齡聰慧的眼睛放射出理想的光芒,他決心向王勃爺爺學(xué)習(xí),做一位揚名天下的大詩人。

    從此,小昌齡喜歡上了王勃的詩,在爺爺?shù)闹笇?dǎo)下,廢寢忘食地讀王勃的詩。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刻苦攻讀,一本《王子安集》被他背得滾瓜爛熟。

    對小昌齡影響最大的,是王勃那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接下來,是王勃的寫景詩!吨俅航纪狻、《郊興》、《春日還郊》、《對酒春園作》、《春日宴樂游園賦韻得接字 》、 《長柳》、《臨江二首》、《春莊》、《春游》、《春園》……在小昌齡看來,每一首都精彩,每一首都有無窮的魅力,小昌齡完全陶醉在王勃的詩意之中。

    在小昌齡看來,最耐人玩味的是那一首《采蓮曲》。這一首《采蓮曲》,對小昌齡未來的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fēng)起浪鳧雁飛。桂掉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今已暮,采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蓮花復(fù)蓮花,花葉何重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不借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采蓮歌有節(jié),采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fēng),又值裴回江上月。裴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guān)山更幾重!

    要知道下面有什么故事,請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