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介紹
作者:王婭姝,王宜文,劉瑾      更新:2020-08-17 20:06      字數(shù):2170
    (一)理論模型與實驗假設

    縱向的跨模態(tài)視聽研究思路(如圖1),聚焦于兩種媒介形式同時存在的直接感知問題。如希翁的同步整合概念,即是將音樂與畫面視為兩支整體平行、間或彼此擾動的模態(tài)信息流。在此種思路指導下的電影音樂研究,多從生理指標方面勘測音樂加入畫面后對感官認知產(chǎn)生的影響。例如,賽耶(Thayer)和利文森(Levenson)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在觀看氣氛緊張的紀錄片時配以給人壓力的音樂,會顯著增強皮膚的電導率,使觀影的體驗更加壓抑 6。鮑姆加特納(Baumgartner)和盧茨(Lutz)等人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當同時呈現(xiàn)視覺和聽覺刺激時,與情感處理相關的大腦區(qū)域的激活增加 7……德國學者赫格特(Herget)梳理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要的縱向視聽實驗研究,將其得出的電影音畫關系總結為情感的(affective analogies)、敘事的(narrative analogies)和結構的(structural analogies)三類 8。整體而言,此類研究思路傾向于將音樂視為模態(tài)信息,音樂會向電影畫面?zhèn)鬏斕囟ǖ馁|(zhì)感,進而影響視聽綜合下的感官體驗和大腦活動;音畫綜合下的協(xié)調(diào)性與非協(xié)調(diào)性,在腦層面也會有顯著不同的功能反饋。

    橫向的情感意義認知研究思路(如圖2),則適當取消了視聽之間的垂直二元關系,將二者共同置入敘事結構內(nèi)部,以更具體的手法,探究電影音樂對涉及場景、人物、事件的意義/情感理解的影響。在這部分,由舍維(Shevy)提出的音樂認知圖式理論(music cognitive schema theory) 9是本文的重點參考之一。按照舍維的理論,音樂作為電影中待觀眾處理的信息元素,提供了與觀眾已有的圖式結構互通的附加信息,這些已有圖式結構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會自主調(diào)動主體相應的注意力與情感認知,進而生成對當前敘事的主觀理解 10。

    這與希翁的增值概念是不謀而合的,橫向思路下,音樂除了是一種模態(tài)信息,更是語義學層面的非言語溝通工具,會以信息的形式對觀眾的情感、記憶、理解等方面產(chǎn)生引導作用,輔助其理解并沉浸于電影的敘事內(nèi)容。

    盡管電影音樂在縱向、橫向的具體功能各有側重,但在視聽綜合的自然觀影過程中,兩類功能卻往往是同期顯現(xiàn)的。在當今“影像—聲音”全面包圍的媒介時代,我們習慣于視聽信息流的高密度在場,卻少有機會實證地、科學地體認,在聲畫接受過程中,各元素如何發(fā)揮作用,如何協(xié)同共促。因此,本文擬借用上述兩種研究思路,進行電影音樂對影片懸疑效果認知作用的研究,并提出以下實驗假設。

    在跨模態(tài)視聽互動方面:

    1.加入音樂后的片段較之沒有音樂的片段,會引發(fā)范圍更大、程度更強的腦活動;

    2.匹配懸疑音樂的片段較之匹配中性音樂的片段,會引發(fā)更強烈的腦活動;

    3.涉及的腦功能區(qū)域可能與注意力、情感(負性)、視/聽覺加工等有關。

    在情感意義認知方面:

    1.懸疑性音樂的加入會增強懸疑畫面的懸疑感;

    2.中性音樂的加入會削弱懸疑畫面的懸疑感,也會反向增強中性音樂的平和程度;

    3.視聽屬性一致時,畫面已有屬性給人的主觀感受更強烈。

    (二)實驗材料

    本次研究使用的刺激材料為60段獨立的電影片段(其中30段為懸疑片段,30段為中性片段),每個片段的時長為10秒。使用的音頻材料為60段獨立的音樂片段(其中30段為懸疑音樂,30段為中性音樂),每段音頻的時長也為10秒 11。

    之后,研究人員去除掉所有視頻材料中的原音軌,并將其與遴選出的60段音樂片段進行組合。懸疑和中性的視頻片段被分別與懸疑音樂、中性音樂及無聲三種聲音狀態(tài)進行匹配,形成兩段完整的實驗素材Session1和Session2。兩段素材各由6組視音頻單元組合(Block)構成,每單元內(nèi)均含有15段視頻和音頻片段,每一個組合片段之間設置有6秒的黑屏充當被試反應間隔(具體情況如表1、圖3)。

    (三)程序與被試

    本研究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實驗和主觀問卷測試。就功能和特性而言,fMRI通過測量被試觀影時腦部的血氧反應,可精確檢測、定位到受復雜刺激時腦內(nèi)產(chǎn)生活動的區(qū)域,確定人腦調(diào)用了哪些腦區(qū)以及程度如何,適用于對縱向視聽互動思路的闡釋;主觀調(diào)查問卷通過被試自主報告,體現(xiàn)其對實驗素材的主觀情感態(tài)度與認知理解,適用于橫向情感意義的研究路徑,兩個部分使用到的實驗材料完全相同。

    fMRI實驗部分共招募被試20人(9男11女),均為高校在校生,年齡18—28周歲,健康,右利手,無精神病史及藥物濫用情況,非電影及相關專業(yè),實驗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在該部分實驗中,被試者被要求在磁共振掃描儀中自然、放松觀看兩段實驗材料,過程中不設置額外任務。被試觀影同時,磁共振儀器以每2秒一次的掃描速率,生成單個被試觀影時的腦部活動影像集合。此后,研究者通過被試間相關分析(Inter-Subject Correlation, ISC)的方法 12,將多名被試的腦成像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整合,得出具有代表性的腦區(qū)活躍圖像及其隨時間變化的具體情況。實驗受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機構審查委員會支持。

    問卷測試部分,共招募被試169人(35男134女),均為北京師范大學在校生,年齡18—24周歲。問卷測試要求169名被試連續(xù)、完整觀看兩段實驗材料,并即時對每一個小段落的“懸疑感”進行量表等級從1到5的評價(1:一點都不懸疑; 2:不懸疑; 3:不確定; 4:懸疑; 5:非常懸疑)。通過對回收到的有效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可獲知觀眾對于不同音樂匹配情況下電影懸疑性的主觀感受。

    (四)核磁圖像獲取及數(shù)據(jù)處理

    實驗部分的腦部數(shù)據(jù)采集,系采用西門子Trio Tim3.0T掃描儀(Siemens Medical System,Erlangen,Germany),于北京師范大學腦成像研究中心完成。相關數(shù)據(jù)由MATLAB、SPSS等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被試自然觀影時腦區(qū)的一致性分布圖由腦認知專用繪圖軟件Brain Net Viewer 13繪制,被試觀影時腦部活躍區(qū)域定位由腦認知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DPABI 14處理分析后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