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喬盡頭是繁華
作者:戲分茶      更新:2022-06-15 19:35      字數:1215
    1927年的夏天,涼風習習。刑場上,青年面對劊子手的逼壓,目光堅毅。刀鋒閃著寒意,卻未蓋住一腔熱血。

    青年寧死不跪,倏然間,數刀揮下,鮮血浸紅了地面……

    一年后,同樣的夏天,又一位青年駐立刑場。槍聲響起前,他抬眸,兄長的面容浮現在蒼穹之下。微笑,傾倒……

    鮮血汩汩地淌過地面,淌過歲月,交融著理想與信念,一次又一次地浸印著那堅硬的石板……

    數年前,他們從貧瘠的家鄉(xiāng)走到上海、走到北京,一步一步,走得艱難。

    胡同小巷里,哥哥曾舉著發(fā)霉的大餅小聲問弟弟,“吃一口吧,吃了就不餓了……”

    他們扛過上海碼頭的麻袋,睡過雜志發(fā)行所冰涼的地板,穿過不蔽體的破棉衣……可縱然饑寒交迫,他們卻從不向生活低頭,依舊堅持半工半讀,自力更生。

    彼時的他們在昏暗的油燈下翻閱紛繁復雜的刊籍與理論,他們此刻或許尚不明白民族危機之所在,尚未找到那條一生追尋的道路,可他們眼神中的堅毅,已然體現出了中國青年的傲然與力量。

    如魯迅先生評論青年所說:“有一份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贝藭r的二人,同當時所有的有志青年一般,是中國黑暗社會里的點點微光,不必等候炬火照亮,自己終成炬火。

    1919年,二人遠赴異鄉(xiāng)法國,他國求學的生活愈發(fā)艱辛,兄弟二人卻始終未忘記身上所肩負的使命。他們不斷求知、探索,無數個日夜與摯友們奔波,試圖為大洋彼岸的祖國找尋一條光明的出路。好在,他們找到了。

    再次返回滿目瘡痍的祖國大陸,他們懷著憧憬,懷著祈愿,向著希望奮斗,可熱血未竟,一切便已終止在了29歲與26歲。

    看完熱播劇《覺醒年代》后,我曾一度被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二人的事跡所打動。某個夜晚,打開手機歌單,忽然聽到歌曲《少年中國說》里的一句歌詞“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禁不住潸然淚下。延年喬年,本都是長壽美好的祝愿,他們卻早早犧牲在了最燦爛的青春年華,他們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祖國的萬里河山。

    在民族昏沉之際,他們敢于化身炬火,開拓新路;在死亡與信仰之間,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懷揣著理想而獻身。他們不屈,他們傲然,他們身上體現著華夏民族千百年來所傳承的血脈精神。魏晉時期,曹植曾言:“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近代來,林則徐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奔毤毾雭,千年歲月里,多少英賢不是如此,他們將家國置于生死之上,因信念而生,逐信念而死,以赤子之心,滾燙著歷史長河。延年喬年,亦是如此。遙看五千年的山河屹立至今,又何嘗不是因為這顆顆赤子之心?英雄血脈,代代相承。

    行筆至此,我已不知道自己該用怎樣的文字去訴盡我對兩位前輩的敬意,我想,如果有機會,我應當去一次英雄的故土,走一遍那條為紀念他們二人而命名的延喬路,告訴他們,這盛世,已然如你們所愿。

    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一百年,今時的我們于紅旗下成長,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更不該忘記那些曾窮盡一生,為我們探索希望、負重前行的人。

    “延喬路短,集賢路長,他們沒能匯合,卻都通往了——繁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