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苦樂年華自難忘 簞食瓢飲也欣然
作者:
紛雨瀟瀟 更新:2016-03-31 09:30 字數(shù):2514
我,姓方單名一個舟字。大家不要多想,我的名字與圣經(jīng)中的“挪亞方舟”沒有任何牽連,也從沒有過要傍大牌的想法。況且我父母都是標準的中國農(nóng)民,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根本就不知道基督耶穌所為何方神圣。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我國遼闊的華北平原的腹心地帶,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古屬冀州,如今稱之——河北省。河北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之地,也一直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民族區(qū)域。我的名字源起于之一,是我家村后的那條小河,家中祖輩務(wù)農(nóng),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所以,寄希望于江河湖澤賜予我舟楫之利,可以使我順風順水、乘風破浪亦遠航之;源起于之二,便是因為在我出生的那七十年代初期,中國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農(nóng)村更甚之,父母因我家中子女眾多(我家兄妹五個,在當時也屬正常范圍,我小學同班的一個女同學家就是七個姐妹,被村里人戲稱之為七仙女。)經(jīng)常是連飯都吃不上,粥都喝不飽,所以父親為我取名為舟(與粥同音),祈求家中可以滿倉滿谷,從此不再為一粥一飯暗自神傷。
大家聽了我名字的起源也許會有所疑問,我父母不是標準的農(nóng)民嗎,怎么會給我取下如此有深遠意義的名字。
是這樣的,我的父母雖然是標準的中國農(nóng)民,但是他們還是村里的文藝骨干,在農(nóng)閑時間,他們就在公社的劇團里義務(wù)演出。在我的家鄉(xiāng)最為流行的劇種就是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陜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山陜梆子是由到河北經(jīng)商的商人帶來的,山陜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shù)赜^眾的喜愛,根據(jù)當?shù)氐恼Z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shù)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造,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逐漸增多,導致形成了河北梆子這一新的劇種的形成。
從道光末年到同治末年,河北梆子已經(jīng)遍及河北中部和北京、天津附近各縣同時,在北京城也獲得了一定地位。至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它已經(jīng)流布河北全省,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京劇形成了爭衡的局面,而且還流傳到山東、東北許多城鎮(zhèn),甚至往南到達過廣州,往北到達過海參崴(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等地。
父母二人都是劇團里的臺柱,經(jīng)常在舞臺上演繹著不同形式的才子佳人、賞心悅事。無論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還是白娘子與許仙,或是崔鶯鶯與張生,任何曲目,父母都能將角色拿捏演繹的得心應手、恰到好處。不僅是才子佳人,父親還經(jīng)常在舞臺上出演將相王侯,母親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娘娘、皇后。從而,在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口中,父親多了一個綽號叫“皇上”,母親多了一個綽號叫“娘娘”,我家的幾個兄弟姐妹們也就自然成了皇子和公主。只是我們這幾個流落民間的落魄皇子、公主,經(jīng)常都是被餓的饑腸轆轆的,不管看見什么都想抓起來往嘴里放。如此行為,實在與我們“皇家”的身份相悖,不僅是有損于“皇家”的威嚴,更是有失于皇家的體統(tǒng)。
我家兄妹幾人經(jīng)常被村里人故意打趣著問:“皇子、公主們,你們家今天吃什么飯呀?”當他們得知我們只吃了“窩窩頭和玉米面糊糊”時,鄉(xiāng)親們還會抑制不住臉上的笑容說:“不可能,你們肯定騙人呢,‘皇上’家怎么可能吃窩窩頭呢?你們家肯定天天吃燉肉。”聽他們說著“燉肉”,我那發(fā)達的味蕾不僅蠢蠢欲動,而我自己能夠做的,也只能是吞咽著我那難以抑制即將奔涌而出的口水。
也是因為我家這與眾不同的“皇族”身份,在當時那個物質(zhì)貧瘠的年代,我家在十里八鄉(xiāng)也算是聞名遠揚、家喻戶曉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都用及其艷羨的神態(tài)對父母尤其是對父親說,雖然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但是與其他人家相比,父母總還可以在臺上過一把亭臺樓閣、錦衣玉食的癮。這起碼也算是在精神上比別人多了一層享受,就僅僅這點精神享受,也夠讓別人羨慕的了。
也就是在劇團演出的那些年,父母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shù)越來越癡迷、神往,而在當時他們也并不知道唱戲也是藝術(shù)。他們在舞臺上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的才子佳人、花好月圓;將相王侯、賞心悅事;以及草莽英雄、壯志難酬。河北梆子那高亢激越、悠揚婉轉(zhuǎn),極具濃厚抒情運維的唱腔,一次又一次的抒發(fā)著愁煩、緬懷、沉思的情緒。正調(diào)二六板如行云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diào)二六板則哀怨凄楚、悱惻纏綿。
也許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我那文化水平并不高的父母才會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字有著些許的理解和參悟。父母養(yǎng)育了五個子女,三個男孩名字依次順序為方川(貫川通流之水也,如川之方至。)、方海(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方舟(取江河湖澤賜予舟楫之利之意);兩個女孩名字依次順序則是方怡(怡則悅也,取快樂之意。)、方靜(取歲月靜好,安然若素之意)。
還是在這種耳濡目染的陶冶中,我和家中的哥哥妹妹們度過了貧困而快樂的童年。說貧困,那是因為我在童年的時候就種過地、收過糧、撿過廢品和煤核。不僅如此,從降生至成人我從來都沒有喝過牛奶,我家的兄妹幾人都是喝白面糊糊長大的(直至今日愛人也經(jīng)常說我腦袋里是一堆漿糊)。有一次過年前夕,父親、母親準備將家里的窗戶紙重糊一下,就到鄰居家里借了一點面粉打了點漿糊?墒钱斔麄冝D(zhuǎn)身去拿窗戶紙的時候,那剛剛打好的漿糊已經(jīng)被我和兩個饑餓的妹妹幾乎全部給吃完了。當時父親無奈的望著我們嘆了口氣,而母親卻在一旁抹起了眼淚。
還有,我小的時候幾乎沒穿過新衣裳,我的衣服都是哥哥們穿過的,輪到我穿的時候經(jīng)常都已經(jīng)打上了補丁,而且褲子經(jīng)常都是短一截,恰似如今九分褲或七分褲。還有我的襪子和鞋也很少有好的,腳趾頭經(jīng)常都不滿的露在外面,以向我示威表達它們的不滿情緒。
至于說快樂嘛,那就是父母思想非常的開通,幾乎沒有給過我們?nèi)魏问`。尤其是父親,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他因為任何事跟任何人發(fā)脾氣。他是那種老好人,不會對任何人、任何事情有任何意見。即使不愿意、不喜歡,也不會表露出來。但父親雖然表面上各種意見統(tǒng)統(tǒng)笑納,但實際上則是我行我素至死不渝的那種人。這一點我與父親非常相像,愛人經(jīng)常說我屢教不改。與父親那看似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性格截然相反的,是母親相對而言要比父親嚴厲許多。但是母親她既要忙地里的莊稼活兒和劇團的演出,又要為了我們這一家的一日三餐和瑣碎家務(wù)操勞,所以她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管教我們。我們家的五個子女就在這種極為寬松、極為散漫的環(huán)境下,在我們的身體自由自在生長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隨心所欲的瘋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