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迷者悟
作者:紫茗      更新:2016-02-05 19:56      字數(shù):2343
    很久以前看過周國平的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佛招弟子,應試者有三人:一個太監(jiān),一個嫖客,一個瘋子。

    佛首先考問太監(jiān):“諸色皆空,你知道么?”

    太監(jiān)跪答:“知道,學生從不近女色。”

    佛一擺手:“不近諸色,怎知色空?”

    佛又考問嫖客:“悟者不迷,你知道么?”

    嫖客嬉皮笑臉答:“知道。學生嘗盡天下女色,可對哪個婊子都不迷戀!

    佛一皺眉:“沒有迷戀,哪來覺悟?”

    最后輪到瘋子了。佛微睜慧眼,并不發(fā)問,只是慈祥地看著他。

    瘋子捶胸頓足,凄聲哭喊:“我愛!我愛!”

    佛雙手合十:“善哉!善哉!”

    佛收留瘋子做弟子,開啟他的佛性,終于使他成了正果。

    這篇寓言的名字為:《執(zhí)迷者悟》。我愿意把它理解為:“執(zhí)著成佛!

    特別喜歡周國平的這篇文字。這篇文章大概已經(jīng)看過有十年了,可是,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總會想起來。而且,事隔很多年,依然那么清晰而深刻。那次與一位老師無意中談?wù)摗吧词强铡保f這里的“空”表示有形的“沒有”,但不包括思想與精神一類抽象的內(nèi)容。我卻認為這里的“空”表示空白,既包括物質(zhì)也包括精神。因為不了解佛學,所以底氣不足,對自己的結(jié)論十分不自信。后來遇到一位高人,他說,這里的“空”,代表“無”,包括物質(zhì),也包括精神。可是,這樣說來,與周國平的這個“執(zhí)迷者悟”的結(jié)論,不就矛盾了么?既然“執(zhí)迷”,那么肯定有所堅守,堅守,即是精神的執(zhí)著,只要執(zhí)著,就是有目的的,如果這個目的是存在的,是“悟”,于是這種執(zhí)著就帶有了功利的意味。那么,按“色即是空”來理解,當執(zhí)著是“空”的時候,“空”的結(jié)果,會是有功利的“悟”么?而執(zhí)著,本身怎么可能是“空”呢?

    這是在偷換概念,結(jié)果是,我把自己給套進去了。

    孔慶東先生說:“理論是有圈套的!

    說得不錯!

    剛?cè)氪髮W那一年,一次上政治課的時候,政治老師告訴我們,在我們的上兩屆,歷史系基地班一位特別優(yōu)秀的女孩子就在我們?nèi)雽W之前的一個初冬,跳樓自殺了。她的父母都是歷史系非常有名的學者。這個女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讀了很多哲學方面的書,康德、叔本華、薩特、杜威、羅素、海德格爾……這些西方赫赫有名的哲學大家,他們的原著這個女孩子都讀過。而且,由于她的廣泛涉獵,在基地班中,她的理論基礎(chǔ)特別好,也格外優(yōu)秀;匕嗍侵辈┑模那巴,一片光明?墒,為什么她偏偏選擇自殺呢?

    政治老師對我們說,這位女孩子太早接觸了太多的哲學,哲學是用來解釋世界的智慧,是永恒真理。這位女孩子很早就接觸了這么多,她以為自己已經(jīng)把這個世界看透了,所以,覺得人生不過如此,尤其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對她的影響太深,所以,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政治老師說:“出殯的那天飄了清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傷,你們沒有看到,但是,我們在場的每個人,都落淚了。那種痛,現(xiàn)在的你們,可能根本沒有辦法理解。所以,請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它不屬于你們自己!碑敃r聽了,十分震驚,以致事隔多年,還經(jīng)常會想起老師說的那句“那天飄著清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傷”。今天,和一位同事講起這件事,突然想起孔慶東先生說的這句“理論是有圈套的”。每一位哲學家的理論體系,都和他的生活、閱讀背景以及成長經(jīng)歷乃至性格密不可分。任何一位哲學家,首先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掙脫一切現(xiàn)實的物質(zhì)的一切懸空于現(xiàn)實以及自身弱點之上。這樣說來,為什么康德寫出了《判斷力批判》,為什么叔本華就提出了悲觀主義哲學,為什么薩特提出了存在主義,為什么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學說……都是有它特定的理由的。生命的每一個影跡,都以或隱或顯的方式投射到這位哲學家所建構(gòu)的理論體系中了。他的理論體系當然有他的合理性,否則不會不朽,然而,問題在于,這些理論的光芒刺痛了我們的眼睛,使得我們在看似完美的厚重的理論的光芒之外,根本看不到黑子,從而跌入了他們所建構(gòu)的理論的陰影之中。如果那個女孩子的死僅僅是因為這一點,或許這就是那個女孩子為什么會看破紅塵,在一個飄雪的清晨,以這樣一個方式結(jié)束她所謂的痛苦的緣由吧。

    然而,我想,或許,還有為我們所不知的理由。這樣一位整日生活在精神世界中的女孩子,應該很少有知己吧,她應該是孤獨的,并且這么多年來,她始終承受著別人無法理解的孤獨,也或許,她那樣優(yōu)秀的父母給了她充分的物質(zhì)上的精神上的榮耀之外,犧牲的,恰恰是本該屬于她的時間,那些實實在在觸手可及的真實的給予她心靈溫暖的慰藉。生活中的那許許多多的原因,許許多多的真相,又有誰知道呢?即使是當事人,他又明了多少呢?

    一直相信,生命是一種歷程。只有親歷者,得出來的結(jié)論,才是有說服力的,這就是為什么傳說中的智慧都屬于白頭發(fā)長胡子的老人的原因吧。智慧,是需要經(jīng)歷和年輪來錘煉的。換句流行的話說,就是“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吧。地震發(fā)生了,很多人都參與了各種各樣的討論,其中不乏所謂“精英”的驚人之語。然而,在很多人高談闊論的同時,還有那么多人,忍受著各種身體和心靈的傷痛,在自己的傷口還在流血的同時,默默地給予了更多傷痛者以實實在在的鼓勵、慰藉、幫助、支持。比起那些只有言而沒有行的所謂社會的“精英”,這樣的無言,是不是讓人仰視?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為生命實實在在的厚重與崇高,也在淚水中一次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生命的脆弱是因為它缺少踏實的底色,就是張愛玲說的那種“飛揚之下安穩(wěn)的底子”。當我們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人都不夠完美,都有自己的弱點,都無法建構(gòu)一套完整的闡釋世界的理論和法則即普世的智慧時,那么,我們就低下頭,踏踏實實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天,踏在生活的底色上面吧。比起高高在上虛無縹緲不知所云的理論和思想,生活,是我們可以真真正正實實在在觸摸到的慰藉心靈的溫暖,盡管它瑣碎而凌亂,可是,在這點點滴滴的瑣碎和凌亂中,我們卻可以獲得一種踏實,一種堅強,一種可以用來仰望天空的底氣、執(zhí)著堅持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