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好好說再見
作者:齊薇霖      更新:2018-05-20 21:30      字數:1182
    多年前放寒假時,我和一個同學一起去瑞士旅行。我們去到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那里很漂亮,我們玩得很開心。就在準備觀看館內一部關于早期奧林匹克的3D電影時,突然發(fā)現時間不夠了。因為,我們住在蘇黎世,距離洛桑有好幾個小時的車程。于是,只得放棄那部電影,才能趕上末班車回蘇黎世。之后那部電影就一直停留在我心里,揮之不去,那是我留在洛桑唯一的遺憾。每次經過電影院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那部被迫放棄的電影。

    幾年后,我獨自再去瑞士,特意買了一張火車票,又去了一次奧林匹克博物館。這次我徑直走到其中的影院,還好,博物館內并無太大的變化,這部電影也仍在放映中。但看完之后,卻并沒有覺得很好看,甚至有點乏味,只是非常普通的一段視頻。再次重游,反而破壞了它在我心中的神秘感。

    原來一直在吸引我的并不是那部電影,而是我心里的黑洞。

    每件未完成的事,都會在我們心里留下一個黑洞。比如,有些人走了,有好多話我們還沒有機會跟他們說說;比如,我們無法開始一段新的戀情,因為沒有機會好好跟前任說再見;比如,沒法開口和家人公布出柜;比如,父母將更多財產留給其他子女,而你沒有機會表達抗議,等等。

    那些未完成的事,在我們與他人之間同樣留下一個黑洞。就像一幢爛尾樓,很明顯是在建設中,沒有完成的樣子,卻看不到有任何工人在上面,沒有任何將要繼續(xù)的痕跡,就這樣,中止了。

    這種感覺的確很不好受,以前,我會選擇寫日記。將那些想說而沒有說,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然后,在一個人的時候朗讀這些文字。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行為會讓我有一種完成的儀式感。

    未完成的事情在我心里留下一個黑洞。很多時候,被壓抑的是我的憤怒。很多戛然而止的事件背后,是我不能或沒有機會表達的憤怒。有時,我會給對方寫一封信,但我發(fā)現自己往往寫了很多,但最想要的卻并沒有寫。我想要的是一個道歉;想要對方給一個更全面的評估,特別是在那些忽視我的部分上面;我想要知道,如果一切重新來過,結果會不會有一點不同。

    但并沒有一封信是被發(fā)送出去的。我沒有勇氣發(fā)出這些請求,沒有勇氣告訴對方我的憤怒,我不能期待對方有任何回復。即使我百分百確定自己對回應沒有任何期盼,也沒有勇氣按下發(fā)送鍵。

    有些信還是寫給自己比較好。當寫下這些信之后,我會將事情看得更清楚,就像將一團凌亂的衣服逐一整理進衣柜,然后關上柜門,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種方式,告訴自己那些未完成的事已經結束,接受時間帶來的結果,這些事已經永恒地成為了過去,存在于那些虛幻的時空里。它們已經不屬于現在,奢求改變歷史,其實頗有些詐尸的恐怖感。

    或許“未完成”的狀態(tài)應該被珍惜,它們因為“未完成”而美麗。就像我不應該偏執(zhí)地回到洛桑,只是為了看那部電影一樣,這只會讓它在我的記憶里變得索然無味。就是說,那些未完成的事,根本不需要被完成。

    想清楚這些,我心里的黑洞便自然愈合了,我可以帶著一顆完整的心,繼續(xù)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