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擅權(quán)枉法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1-08 15:27      字數(shù):3114
    吳言信憑借他和方孝孺的特殊關(guān)系,很快就被吏部擬命為皇太孫朱允炆身邊的侍讀官員,當然這道人事任命,吏部不能隨意任命,而是要經(jīng)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事先同意,才能擬命的,這畢竟關(guān)系重大,因皇家無小事,更何況是皇太孫朱允炆的侍讀官員。但朱元璋在答應(yīng)了文學博士方孝孺的這一要求之際,他又命令吏部將修撰黃觀擬為皇太孫朱允炆的侍讀。

    朱元璋對方孝孺說道:“黃觀乃辛未科進士一甲的殿試狀元,他若只是翰林院修撰而不兼任翰林院侍讀,怕是日后惹人家閑話,說朕太過遷就文學博士,朕此舉完全是為了博士考慮,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朝廷必須慎之又慎,否則,作用只會適得其反!

    方孝孺微微笑道:既然這般,也不差個辛未科進士一甲的殿試榜眼張顯宗,就干脆讓他也兼翰林院的侍讀,以免被人說是皇上厚此薄彼!

    朱元璋略顯不高興地敲打道:“博士是要一碗水端平的呀!這碗水你又端的平嗎?吳言信是朕看在你是太子、太孫老師的面子上才給予特別準許的,若把辛未科一甲進士的前三名都安排在皇太孫的身邊,怕是別人妒忌,眼睛發(fā)紅,皇太孫的身邊不是還有個練子寧嗎?他都是老翰林了,現(xiàn)在又兼任朝廷的三品文官——吏部左侍郎,朕看他的文采相當不錯,總不能人都老了還是個翰林院的侍讀吧,也應(yīng)該升為翰林院的侍講了!

    方孝孺驟想:練子寧和自己是一同時間被安排進了翰林院的,以前他和自己都是太子朱標身邊的侍讀官員,是文太公宋濂的學生,而自己早都升為翰林院的侍講,成為翰林院的文學博士,可他練子寧依然是翰林院的侍讀,想此,方孝孺連連認錯,說自己是一時心急,才會考慮如此欠妥。

    “好了,朕相信博士是為了他皇太孫好,也相信博士意中的吳言信將后能助皇太孫一臂之力,就別在允炆的身邊再加人了,那侍讀過多,他心會野!

    其實太祖對方孝孺的教育方法還是比較中肯的,他不希望朱允炆像自己的祖父一樣,將來被后人定義為暴君,他也肯定了儒家思想對皇室教育的極其重要,可是太過的道德禮義,怕是允炆過于懦弱,不能掌控大明朝廷,加上齊泰、黃子澄等人的一再奏疏,說是皆因太祖皇帝當初的分封諸子,占地為王的失策 ,恐給大明的后人帶來災(zāi)難。

    黃子澄諫言:“皇上將來留給太孫朱允炆的政治局勢極其不穩(wěn),您不惜屢次發(fā)動大獄,誅殺功臣宿將。建國之初,為了使公侯將相盡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皇上作了申誡公侯的《鐵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編了《資治通訓》,反復強調(diào)重臣要僚們對皇上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編了《臣戒錄》,‘纂錄歷代諸侯王宗戚宦臣之屬,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來教育皇上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頒布了《志戒錄》,‘其書采漢唐宋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賜群臣及教官諸生講授,使知所鑒戒’!

    齊泰也奏道:“洪武十三年(1380年),皇上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后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全部被殺。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長孫連累,全家被貶四川,之后病死途中。此案延續(xù)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wèi)指揮使蔣瓛參奏藍玉謀反,皇上隨即令人將其拿下,并由吏部審訊。三天后,皇上將藍玉處死,爾后是大規(guī)模的清洗和株連。 藍玉下獄后,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預備謀反。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兩萬五千人!

    黃子澄又接著奏言:“‘胡藍之獄’”后,皇上依然自行其是,過了年余,潁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又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亦被賜死。經(jīng)過幾次黨獄,明初的功臣皆被屠戮殆盡,將這樣的江山留給以道德仁義為標準的皇太孫朱允炆,請問皇上,大明的將來又有何穩(wěn)定可言?”

    朱元璋是強抑怒火,才聽完二人的輪番奏疏,他內(nèi)心雖然接受了二人的說辭和勸導,可還是忍不住地大喊了一聲:“來人啊!將二人推出去斬首!”

    正當齊泰和黃子澄要被錦衣衛(wèi)的指揮使蔣瓛和手下廠衛(wèi)押走之時,太祖朱元璋卻突然叫停。

    齊泰和黃子澄是何許人也?又為何要如此大膽地奏疏太祖朱元璋,指出皇上的執(zhí)政以及確立皇太孫的失誤所在?

    齊泰,原名德(生于1353年),明太祖賜名泰,字尚禮,別號南塘。洪武十七年(1384年)應(yīng)天鄉(xiāng)試解元,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兵部主事。因皇宮三大殿的謹身殿不幸被雷擊中,明太祖只好去郊外的祖廟進行祭拜,隨行人員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選擇朝中為官九年并且沒有過錯的官員陪同祭祀,齊泰符合這些條件,所以陪同明太祖前去祭祀,明太祖為他賜泰。

    齊泰之后被提拔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曾經(jīng)詢問邊境將領(lǐng)的姓名,齊泰一個不錯地說了出來。然后明太祖又詢問各種圖籍,齊泰拿出袖中的手冊給明太祖,簡要而詳細地說出了各種圖集,于是明太祖很重視此人。

    黃子澄(出生1350年),原名黃湜,子澄是他的字,為江西分宜澧源人。洪武十八年進士,而且還是會試第一,殿試第三。相傳黃子澄原本是殿試第一的,可是在朱元璋詢問他出生時間的時候,因為有些緊張,一時沒有答上來,于是本來狀元郎的黃子澄,變成了第三名的探花郎。雖然不是狀元,但是探花也足以證明黃子澄的學識如何。中了進士之后,授翰林修撰,侍讀東宮,累遷太常寺卿,翰林學士。

    這兩個讀書人,可謂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向太祖諫言,其目的就是要太祖朱元璋撤回皇太孫的擬命,在皇子中擇一太子人選,很顯然,他們是四子朱棣的說客,在26個兒子當中,只有燕王能擔當重任,若是能讓燕王是為太子,還要他們兩個書呆子拼死諫言作甚?就怕是皇子之間鬧得不和,個個孩子或成四子朱棣的階下囚,或成四子朱棣的刀下鬼。

    且說,錦衣衛(wèi)指揮使蔣瓛還是第一次遇上了這種狀況,太祖朱元璋竟然會臨時改變主意,饒了這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書呆子?可他不敢詢問原因所在,錦衣衛(wèi)是做什么的,不就是聽從皇上的嗎?倘若不依照皇上的意思去辦事,那前任毛驤的下場,便是我蔣瓛的前車之鑒。

    錦衣衛(wèi)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的情報機構(gòu),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shè)立的“拱衛(wèi)司”,后改稱“親軍都尉府”,統(tǒng)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的侍衛(wèi)機構(gòu)。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wèi)。

    作為皇帝侍衛(wèi)的軍事機構(gòu),錦衣衛(wèi)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wèi)、巡查緝捕”,既能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又可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

    朱元璋設(shè)置錦衣衛(wèi)以駕馭不法群臣為目的,而錦衣衛(wèi)卻往往狐假虎威,為所欲為,制造了無數(shù)的冤、假、錯、案。

    錦衣衛(wèi)的第一任指揮使在歷史上沒有明文記載,不過綜合各種蛛絲馬跡來看,曾經(jīng)是檢校成員的毛驤可能就是錦衣衛(wèi)的第一任指揮使。毛驤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經(jīng)是檢校的一員了,既有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又深得朱元璋的寵護、信任。

    毛驤帶領(lǐng)錦衣衛(wèi)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朱元璋找到屠殺功勛大臣的充足理由。這理由在毛驤看來,其實很好找,就兩個字——謀反。和誰謀反呢?和逆臣胡惟庸。

    以錦衣衛(wèi)之能,想要找出些證據(jù)來證明胡惟庸謀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胡惟庸雖然已經(jīng)死了好幾年了,但在朝廷中仍有不少曾經(jīng)和他有過瓜葛的朝廷大臣,這栽贓都栽到了死人的頭上,大臣們更是無從辯解,毛驤正好可以一網(wǎng)打盡。

    于是,經(jīng)過幾年的蟄伏,洪武十八年(1385年)起,原本早已塵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瀾,性質(zhì)也從普通的“擅權(quán)枉法”變成了十惡不赦之首的“圖謀造反”。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被胡惟庸案牽扯進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連坐、死罪、黥面、流放的達數(shù)萬人之多,朝中文臣幾乎為之一空。

    而為這個案子流出了最后一滴血的,正是功臣太師李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