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逆不道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1-08 15:29 字?jǐn)?shù):3384
從最早的汪廣洋彈劾功勛太師李善長開始,就一直有人在為扳倒李善長這棵參天大樹而“努力奮斗”著,但直到這棵參天大樹的所有樹杈都被砍掉了的時候,大樹本身才轟然而倒——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以身為“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fā)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獄。李善長的罪名要是在別的功臣身上早就死過無數(shù)回了,畢竟這時的朱元璋已經(jīng)殺紅了眼,只是面對李善長的時候,朱元璋腦袋中還留有一絲的清明:這些年來,馬皇后死了、徐達(dá)死了、太子朱標(biāo)死了、太子的老師宋濂也死了,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一個個地離開了自己,還活著的人里,能夠和自己一起回憶過去的人,現(xiàn)在就只剩下功勛太師李善長了。李善長的身體一向不好,他為什么不像徐達(dá)那樣干脆早早就病死了呢?總好過要讓我朱元璋親自動手來得強……
然而,錦衣衛(wèi)現(xiàn)在的指揮使蔣瓛是不能讓朱元璋留下李善長,這幾年的明爭暗斗,除掉的功臣固然不少,但錦衣衛(wèi)也損兵折將,連一手創(chuàng)立詔獄的毛驤,也被朱元璋為了平息眾怒而被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墊背。這使得錦衣衛(wèi)的人心里皆明了,和功臣們的斗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若是李善長活著,他們就得死,反之亦然。
沒過多久,欽天監(jiān)的一位官員就向朱元璋報告說,近來的天空有“星變”征兆,按照天人的感應(yīng)來說,當(dāng)“主要大臣移位”才有如此現(xiàn)象。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聽此言,立刻明白“主要大臣”指的就是功勛太師李善長。
于是,首功之臣李善長就這么丟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還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長子李祺和他的兩個孩子,因為妻子臨安公主的緣故,才得以免死,最后被流放江浦了事。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yuǎn)(今安徽定遠(yuǎn)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zhàn),出生入死,功勞頗多,可比肩漢代的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國公,奉命監(jiān)修《元史》,編寫《太祖訓(xùn)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jìn)、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jìn)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xué)說,預(yù)計后事,大多被他說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dāng)?shù)啬旮哂械轮,便對他以禮相待,并將他留下掌管文史書籍 。
朱元璋曾經(jīng)神情從容地詢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么時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說:“秦末戰(zhàn)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dá)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yè)。現(xiàn)在元朝綱常已經(jīng)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朱元璋稱贊他言之有理。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占滁州,成為朱元璋的軍政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并參與重大事務(wù)的計劃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yīng),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隨即陡升,諸將前來投靠的,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dá)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坦然釋懷。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chǎn)生矛盾,李善長便想方設(shè)法從中調(diào)解。
郭子興因聽信流言而懷疑朱元璋,逐漸剝奪他的兵權(quán)。又想從朱元璋身邊把李善長奪過來輔佐自己,李善長堅決拒絕。朱元璋對此萬分感動,極為倚重。
朱元璋稱吳王時,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通曉典故,裁決事務(wù)非常迅速,又擅長辨鋒,專長辭令。朱元璋招賢納士時,總是讓李善長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后率軍征討,都命李善長留守,將吏順從,居民安然,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李善長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專賣兩淮之鹽,設(shè)立茶法;謴(fù)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潦倒。
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論平吳之功,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改官制,以左為大,以李善長為左相國。朱元璋當(dāng)初渡江時,經(jīng)常亂用重典。 有一天,李善長對朱元璋說:“法有連坐三條,不是太過分了嗎?”朱元璋因此請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連坐之罪。朱元璋還命令他與御史中丞劉伯溫(劉基)等裁定律令,頒示朝中內(nèi)外。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冊立后妃、太子、諸王,都由李善長擔(dān)任大禮使。朱元璋設(shè)置東宮官屬,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禮官制定郊社宗廟之禮。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長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長都可以不經(jīng)請示,靈活處理。不久,李善長上奏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奉命監(jiān)修《元史》,編寫《太祖訓(xùn)錄》、《大明集禮》等書。確定天下山川神癨封號,封立諸王,爵賞功臣,事無巨細(xì),朱元璋全都委托李善長與諸儒大臣商議執(zhí)行。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yīng)當(dāng)晉封大國!庇谑鞘谒麨殚_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jìn)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并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當(dāng)時被封公者,有徐達(dá)、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
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nèi)心卻是小肚雞腸。參議李飲冰、楊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quán)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李善長與中丞劉伯溫爭論法令,以至于辱罵劉伯溫,劉伯溫內(nèi)心不安,便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太祖所任用的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獲罪,只有李善長還像原來一樣在朝廷做官。李善長權(quán)勢地位到了頂點,心里也慢慢變得傲慢起來,太祖開始對他有所反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太祖賜臨濠地若干頃,設(shè)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長病愈,太祖便命他負(fù)責(zé)修建臨濠宮殿,將江南富民十四萬遷徙濠州耕種,讓李善長管理他們,留在濠州數(shù)年。
洪武七年(1374年),太祖提升李善長之弟李存義為太仆丞,李存義之子李伸、李佑都為群牧所官。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為駙馬都尉。初定婚禮,公主嚴(yán)修婦道。李家受寵顯赫,時人極為羨慕。李祺與公主結(jié)婚一個月后,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說:“李善長恃寵自縱,陛下因病幾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來問候。駙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來朝見,召他至殿前,又不認(rèn)罪,這是對陛下極大的不敬!崩钌崎L因此獲罪,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tǒng)領(lǐng)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監(jiān)督圜丘之工程。
丞相胡惟庸初任寧國知縣,是因李善長的推薦,又被提升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兩人因此互相往來。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御史臺缺中丞,李善長暫理御史臺事務(wù),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議。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fā)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懷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jīng)七十七歲,因為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里借衛(wèi)士三百人,湯和悄悄告訴他所聽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發(fā)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人。太祖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于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供詞上說:“胡惟庸企圖謀反,派李存義暗地里勸說李善長。李善長驚叱道:“你這么說到底為了什么?你們一定要慎重,否則九族都要被滅!辈痪,又派李善長的老友楊文裕去勸他說:“事成之后,當(dāng)以淮西之地封你為王。”李善長驚駭不已,仍不同意,卻又頗為心動。 胡惟庸于是親自去勸說李善長,仍然不同意。過了一段時間后,胡惟庸又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嘆道:“我已經(jīng)老了。我死之后,你們好自為之!庇腥擞指姘l(fā)李善長說:“將軍藍(lán)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庇谑,御史競相上奏彈劾李善長。而李善長的奴仆盧仲謙等,也告發(fā)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互相賄贈,經(jīng)常偷偷私語。這些證言顯示,李善長雖是皇親國戚,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fā)檢舉,而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當(dāng)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fā)生星變,會有災(zāi)禍發(fā)生,占卜的結(jié)果是災(zāi)禍應(yīng)當(dāng)降臨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