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畢飛宇的成長敘事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wǎng) 發(fā)表時間:2016-03-11 14:52:31 發(fā)表人:admin

 

汪政

 

  奧地利醫(yī)生弗洛伊德幾次三番地強調(diào)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對從事文學藝術(shù)的人來說尤其厲害。他曾經(jīng)以歌德、達·芬奇、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為例,把他們的作品與他們的童年生活一一對照,說出了許多驚人的秘密。如果這位醫(yī)生的話是對的,那么,了解一位作家,或者將他的作品讀透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翻看他的童年,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會意味深長。

  所以,畢飛宇的《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首先的意義是精神分析學的,是創(chuàng)作學的,肯定會被那些搞傳記批評的評論家抓住不放,深挖不止。事實上,我們確實從畢飛宇的往事中看到他作品的許多原型,虛構(gòu)的生活與實體的生活在這兒得到了草蛇灰線樣的印證。故鄉(xiāng)與童年是那么強大,不管他小說的風箏飛得多高、多遠,那根線總是系在蘇中的那塊洼地上。我們不難從畢飛宇的回憶中尋找到他小說的蛛絲馬跡。

  《寫字》中在操場上以地作紙的男孩顯然有著作者童年的影子,而蛐蛐讓作者如此難忘,以至直接以其作為小說的篇名,《枸杞子》中的手電也可能就是作家童年的家電……如果不是故鄉(xiāng)特殊的地理地貌,如果不是那一望無際的大水,也許少年時對空間的想象不會那么深刻和強烈,直到成年后還會以《地球上的王家莊》頑強地掙扎出來。毫無疑問,畢飛宇的知識是豐富駁雜的,但鄉(xiāng)土系列始終是他知識譜系中的強項,他說如果沒有少年時代的經(jīng)驗和父輩的傳授,連他自己都難以想象會寫出像《平原》《玉米》這樣的作品。同時,“文革”對一個少年的影響也比人們想象的要深重得多。我很驚訝在這樣一部童年記事中作者對自己少不更事的嚴厲態(tài)度,一個有著復雜身世的孩子在那個時代注定要承受比別人更多的歧視和壓力,但他同時也有可能在有意無意中使同伴受到傷害。這樣的童年經(jīng)歷會讓作者成年后有了更多的清醒特別是自省,對專制有了更自覺的批判。誰能想到,一個人價值選擇的根據(jù)有可能要追溯到他遙遠的童年。

  所以,我們可以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這部有趣的關(guān)于作者往日的紀實性作品看成作家的成長敘事,當然也可以看作一部教育敘事。不過,這首先取決于我們怎么理解教育。教育其實是很寬泛的,并不是我們所狹隘理解的那惟一的學校教育。如果按照這種狹隘的理解,畢飛宇這部作品中的許多敘述都稱不上是知識,起碼不是有用的知識,遑論教育?但教育就是在我們不以為是教育的地方發(fā)生了,而且,它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可能遠遠大于學校、重于老師、多于書本。也許,我們的一些家長會從畢飛宇的這部書中獲得許多的啟示,并由此調(diào)整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針。我記得俄國思想家洛札諾夫就曾經(jīng)武斷地認為家庭是最好的學校。他認為,家庭能影響孩子的人生觀,能給孩子愛和自由,能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是生活——這比知識與技能,比背書與考試重要得多。洛札諾夫覺得人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做人,而“只有家庭,也惟有家庭才能培養(yǎng)兒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質(zhì),教給兒童最高尚、最基本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有規(guī)律的、宗教性且富有詩意的,“個人正是通過家庭、進而通過社會同整個人類溶為一體并感悟生與死的奧秘”。他這樣比較家庭與學校:“家庭惟一能給孩子的是使之健康成長,使之有信仰,使之處事認真,這就是給孩子工具,工具如同給旅行者一根手杖一樣。如果家庭能做到這一切,就讓學校給孩子其他次要的知識吧。”仔細想想,還真的有道理。畢飛宇也許沒有認真地去盤點他的家庭,也沒有刻意回憶他的長輩是如何教育他的,他從他們那兒學到了多少,但他寫了他的少年生活,這種生活是以家庭為核心的一種延展。

  由家庭,畢飛宇開始走進村莊,慢慢地、小心地拓展著他的生活半徑,這樣的拓展如同中國畫中的積墨法一樣,不斷渲染出一種氛圍,這樣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給了一個孩子基本的人生意識,他的好奇、他的懷疑、他對生活的興趣、他對勞動的理解和參與……這其實都是我們生活必須遵循的精神。即使說到知識,也很難說哪種更有用。是學校課本中那些有體系的知識,還是日常生活中散漫的經(jīng)驗?從根本上說,學習的目的肯定是為了生活,起碼是要養(yǎng)成運用知識的意識,如果一個人不能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很難說他的語文學好了;如果他不習慣在市場上與人討價還價,那也不能說他具備了生活中的數(shù)學意識。同樣,我們還有“化學生活”、“生物生活”……這都是我們應該學會和擁有的。想一想,在這樣一個有毒的世界,這樣的生活自覺有多重要。

  畢飛宇早就跟我說要寫這樣的一本書,也許是因為我與他是同代人,所以看了之后覺得特別親切。我知道這樣的感覺除了有相似的經(jīng)驗外,代際間的身份認同也是原因之一。不過,我并不是過分的自戀,確實認為與后代相比,我們可能擁有比他們的生活有趣得多的回憶。我問我的女兒,你的童年是什么?讓你回憶,你會說些什么?她想了想說:“貓和老鼠”、“小龍人”、“小虎隊”、“超級瑪麗”、“新白娘子傳奇”、“流星花園和F4”……這些就是她的年輪和生命檢材,只有通過它們,她才能將她的那段人生完整地串連起來。女兒特別遺憾地說,我那年沒有允許她看《新白娘子傳奇》,這讓她的人生少了一個節(jié)點,現(xiàn)在同學們回憶往事到這一年,她只能無話可說并且因此受到了同學們的奚落。她不無夸張地說,她的這一段人生是無法彌補的空白!這就是女兒的童年和他們的回憶。其實,相比起她的不少同學,她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應該還不是完全脫節(jié),她應該記得小城的街道和小吃,知道四時節(jié)令與農(nóng)事,叫得出許多植物的名字,而不完全是電視與游戲和那些由虛擬與符號構(gòu)成的世界,也許她的同學們也有著相似而又相異的經(jīng)歷,但這一代的身份定位迫使他們對其作了選擇性的遺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有一代人的成長資源,也有一代人的文化記憶。從這些視角看去,我們與他們的差別實在太大。不管我是不是抽象了他們,我還是傾向于認為我們的童年更豐富。這不僅是因為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占去了太多的時間,也不僅僅是因為升學的壓力使他們無暇顧及其他,而是因為這個世界正在從他們腳下將大地抽去。一個人的童年,一個人的成長最好要與日常生活相關(guān),盡可能完整地參與到日常生活中去。一個人的知識和對世界的看法不能僅僅來源于書本,而要形成或驗證于他與自然的關(guān)系,與生活的互動。他要與天空、大地、河流、鄉(xiāng)土植物,與人們生存不可分離的動物們建立友誼,與四時節(jié)令、油米醬醋掛上鉤,這樣的關(guān)系應該是親密的,帶著質(zhì)感與氣味,甚至是肌膚相親,用句俗話說就是“接地氣”的。少地氣的生活對人的影響有多大?也許,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都不會看出來,但總有一天會意識到,如何讓孩子們擁有全面、健康、自由和自然化的生活,是一個問題。

  這也許是我的看法,連畢飛宇也未必同意。確實,否定一代人的生活,哪怕僅僅是他們的童年也是輕率的和危險的,說出自己曾經(jīng)的生活,讓它們流傳下去才是正經(jīng)事。既然每代人都做過或正在做這樣的事,那就讓我們繼續(xù)做下去。